·93·第37卷第2期2024年1月Vol.37No.2January2024艺术科技0…引言《聊斋志异·画壁》只有短短915字,故事情节也很简单,讲述的是书生朱孝廉偶然进入画壁世界,和拈花少女完成了一段人仙相通的鱼水之欢。那么《画壁》何以能在《聊斋志异》近500个故事中脱颖而出,在研究中不断推陈出新,挖掘新内涵呢?原因之一在于作者蒲松龄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手法,从独特意象“壁”的设置到情节结构的巧妙构思,再到僧人展现的神秘佛教意味,研究角度也具有多样性。现有研究多从梦境、镜像、空间与越界等角度切入,阐释“壁”的含义,指向《画壁》在佛道思想下“幻”的主题。从“谁在看壁画”这一问题出发,《画壁》的结构清晰明了。从寺庙进场时朱孝廉和他的同伴孟龙潭观看壁画,到朱孝廉进入壁画后,他从观众变身为演员,上演了一出精彩的舞台剧演出,被孟龙潭和僧人观看,当朱孝廉退场之后又复看壁画,整个故事首尾相合,结构完整,人物的空间位置也复归如一。故事的魅力正在于此,在不变中发生了最大的变化,“共视拈花人,螺髻翘然,不复垂髫矣”[1]14。叙事视角的变化与非对称错时的运用将第三部分怖境的营造推向高潮,使得小说的整体叙事呈现出真幻莫辨、虚实难分的效果。1…从寺庙进场蒲松龄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带领读者观看朱孝廉的进场,他进入的是一个独特的封闭空间——寺庙,其所具有的宗教意味将观看空间和现实世界拉开一定距离,使得主角进入壁画世界成为可能。在这一不甚宏阔的兰若寺中,“惟一老僧挂褡其中”[1]13,这为后面朱孝廉神游入幻埋下伏笔,因为他稍后的登台亮相亦是在“老僧说法”这种森严肃穆的殿宇之中。《聊斋志异》中有多篇故事发生在寺庙空间,寺庙本是僧侣修行的威严清静之处,但蒲松龄让其间或有花妖鬼狐出没,或有落魄书生暂住,二者的邂逅成为故事发生的起点,这一空间设置在一开始就暗示一切皆是佛门幻境。清代何守奇对《画壁》作点评曰:“此篇多宗门语。至‘幻由人生’一语,提撕殆尽。志内诸幻境皆当作如是观。”[1]14因此,寺庙空间的非现实指向为朱孝廉的进场提供了前提条件。进场观看壁画只需要封闭的寺庙空间,然而并不是一般的游客皆能进入壁画。蒲松龄此时悄悄变换视角,暗示读者必须跟随主角朱孝廉的视线,才能看到非常人所能及之景。他看到壁画中的众多散花天女中“内一垂髫者,拈花微笑,樱唇欲动,眼波将流”[1]13。学者冯镇峦将其解释为“因思结想,因幻成真”[1]14,散花天女所蕴含的佛教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