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期(总第813期)科学咨询课程思政·22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以构建一套完善的教育体系,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宏观角度出发,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构建一套完善的、可持续发展的,且涵盖城市、农村、社区的教育体系,使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齐心协力,为学生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一、新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一)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根本保证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开始接受各种不同的教育。为了让未来更加美好,学生必须在学校、社区、家庭之间寻求平衡。通过实施全面的终身教育,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全民的素质提升,这也正是当今教育的核心价值。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更好地实现协同育人的作用和价值,建立起以文化、理念、技术、身心健康和艺术修养为主的协同育人机制,以确保每位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全面的发展。社会所需的人才是指具有先进思维、熟练技能、高尚品德的学生。为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生个人成长的需求而建立起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正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关键所在[1]。(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信息技术以及信息共享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正在努力构建跨越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全新育人模式,以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这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世界。高校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协作平台,让学生从中获得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将学生培养成尊重长辈、关心他人、忠于职守的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可以通过信息共享的方式,有效地实现对学生随时随地的培育,让学生无论是在学校、在家中,还是在社会中,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种协同育人的机制将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他们更加善于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视,在家庭、学校、社会中都受到广泛的推崇。(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对每个人都有益处,无论是来自哪个阶层的人。因此,高校应该鼓励和支持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教育工作的日常生活之中,由此营造出健康、勤奋好学、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的家庭氛围。家庭、社会参与到教育工作中,不仅可以极大地推动学校的健康发展,而且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虽然“三全育人”“五育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