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交流探索基于量感可视化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胡军(大方县对江镇对江小学,贵州大方551600)【摘要】量感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的过程,是人们对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产生的一种直接体验,是对数学知识理解和感悟的一种直观表现。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推进,如何培养学生数学量感成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课题。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提出创新制图模式、梳理知识结构、联系实际生活、组织进行实践等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量感体系。【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24)06-0186-04【DOI】10.16550/j.cnki.issn.2095-9214.2024.06.057量感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意识、态度和情感,也是学生必备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在小学阶段,量感教学是一项重要任务。通过量感教学,学生能够从直观上感受事物的量,从而理解数的意义,认识到数量之间的关系。小学生只有在体验过具体事物之后,才能在脑海中形成表象,并对数学概念产生直观感知。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量”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在教学中若没有一定的可视化呈现,学生就难以建立起对“量”的直观认识。一、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意义量感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感知能力,是在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量感包括对客观事物数量关系的感知能力,如用数字描述物体的数量大小,用长度、面积、体积描述物体的位置等;也包括对客观事物数量特征的感知能力,如对物体数量和大小进行比较,在具体情境中选择适当长度和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等。量感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数学思维量感是指对客观事物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感知、把握和理解。量感好的学生,可以正确理解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比如,在学习面积时,学生通过量出物体的体积,了解到物体面积与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学习长度时,学生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理解到长度单位之间存在的关系。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量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起有效的数学思维。(二)帮助学生构建自主的数学知识体系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但是这些知识和技能仅限于对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理解。如果学生缺乏量感,就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学生量感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自主的数学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