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研究艺术趋势基于互文叙事的戏曲影视融合研究——以梨园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为例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马雪纯摘要: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以独特的梨园题材重新将戏曲带入大众视野,翻新了影视对传统戏曲的表达与注解。影视文本中存在大量对戏曲文本的引用和戏拟,构成了与戏曲相互指涉的互文叙事,并在互文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传统戏曲文本,与之形成了具有多重意味的对话。互文叙事手段的大量应用使代表传统文学记忆的戏曲在影视文本中产生了衍射效果,成就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深沉的艺术内涵,使影视与戏曲交相辉映,融合共生。关键词:戏曲影视互文叙事对话关系作为暌违荧屏数年的梨园题材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通过上世纪30年代的梨园行洞察时代变迁与人物命运,讲述了新派富商程凤台与北平名伶商细蕊在家国动荡中坚守内心的故事。该剧汲取了京剧和昆曲等传统戏曲养分,与众多戏曲文本构成相互指涉的互文性。从形式到内容,从语言到观念,该剧在互文表达中追寻戏曲的生命,传递戏曲的精神,影视文本本身也成为戏曲的影子,在互文叙事中两相调和而相得益彰。“互文性”概念最早由克里斯蒂娃创造,指“一篇文本中交叉出现的其他文本的表述”或“已有和现有表述的易位”①。每一文本都与其他若干文本存在或远或近的关联,并对其他文本有着“重读、强调、浓缩、转移和深化的作用”②,因此,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指导,围绕该剧与戏曲在多个方面构成的互文叙事,分析其独特的意义生成过程。一、引用与戏拟:戏曲参与的互文叙事该剧所涉及的戏曲选段有《战宛城》《大登殿》等八十余段,如马拉美所言“所有的书多多少少都融入了有意转述的人言”③,这些有所关联的戏曲文本以不同方式融入了叙事。每一个文本的写就与若干广义文本之间都存在着某种联系,这是作品具备的可以包含、跨越某些经典体裁的承文本性④,编织起了影视文本与广义戏曲文本的互文关系,在文本中通过对戏曲的引用和戏拟等形式呈现。(一)戏曲唱词的引用热奈特认为互文的本质是“一文本在另一文本中的实际出现”,其中传统的“引语”是最明显且最忠实的形式⑤。该剧在涉及戏曲表演时会将戏文出处打在右侧,使众多戏文以直接引语的形式出现,这种公然的引用既“表示另一文本的存在,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⑥,这一类表现明显的戏曲互文方式在叙事中有着表情达意、塑造人物、隐喻情节、衬托境遇的作用。1.戏曲表情达意文学互文来自“对别人的文本做深层的改动,并把它移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