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人文科技近年来,在大力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号召下,…国内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国风动画电影。2015—2019年,中国动画电影年产量一直维持在50部左右,2020年上映的《妙先生》更是勇于创新,导演李凌霄没有选择改编中国神话传说,而是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架空世界。该影片暗黑的叙事画风区别于《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类的大热动画电影,同时,在视听审美上加入了东方美学,运用中国本土的道教文化升华影片主题,令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妙先生》的故事围绕彼岸花展开,彼岸花作为贯穿全片的视觉符号,具有重要的隐喻作用。导演意欲通过片中彼岸花与不同角色产生的羁绊,打开对影像的多重解读空间,使观众代入影片角色,从而展开对生死、善恶的思考。这种观众与电影角色的高度在场感能够弥合现实生活与虚拟影片之间的罅隙,使观众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反思善恶与因果循环等哲学问题。本文试图从符号学角度分析《妙先生》的意象表达,为之后同类型动画的创新提供参考。1…电影符号学理论概述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通过各种约定俗成的符号来传递信息,如语言、动作、图像等,由此可见,符号学是研究人类活动的重要学科。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一切语言符号都包含“能指”与“所指”两个部分。“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物质对象在大脑中的释义,处在同一文化社会语境下的全体成员共享这一大脑中的释义,并且将“能指”与“所指”与外在意义之间的关系称之为意指化[1]。观众观看电影的过程,就是理解影片中导演所设置的“能指”与“所指”,并通过不同个体经验对这些电影符号产生独特的阐释意义,产生意指化的过程。电影符号学认为,电影影像并非单纯摹写现实,而是由一系列与天然语言相似的具有社会约定性的符号共同组成的系统,相较于相对任意、无理据的自然语言符号系统,电影语言是一种有理据的“短路”符号,不像自然语言拥有最小单位,电影的符号意义多且暧昧。电影符号学创始人麦茨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指导下展开研究,认为电影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符号系统。1964年,他的《电影:语言系统还是语言》作为电影第一符号学的开山之作,从结构主义的角度对电影符号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科学倾向。1977年,麦茨出版了另一本著作《想象的能指》,在这本书中,麦茨将电影符号学与精神分析学相结合,对电影符号学展开了进一步探索,自此电影第二符号学诞生。与更看重电影“陈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