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024年5月(总第265期)英语广场收稿日期:2023-10-25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牡丹亭》事典英译——以汪榕培译本为例□陶帅冯瑞贞王蕾[摘要]作为“临川四梦”之一的《牡丹亭》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其中大量使用的典故增加了翻译的难度。本文对《牡丹亭》中的事典进行了遴选,并将其分为神话传说类事典和历史类事典。本文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出发,根据词汇对等、句法对等和篇章对等,对汪榕培《牡丹亭》译本中的事典翻译进行分析,剖析译者在事典英译中如何传递典故中的隐含意义。[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事典;翻译;《牡丹亭》;汪榕培[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4)13-0007-05作者简介:陶帅,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冯瑞贞,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MTI翻译中心负责人。王蕾,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神话、寓言、传说、历史故事或历史名人等以及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属性。中国人的浪漫存于凝练的语言中,典故恰恰是这种情感表达最佳的载体。《牡丹亭》作为“临川四梦”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其中便使用了大量典故。典故的使用增加了翻译的难度。因此,如何正确、完整地传递出典故中的内涵意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是主要的翻译理论之一,在翻译实践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当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存在大量不对等的语言信息时,其指导效果更为显著。汉英语言之间存在大量词语不对等现象,这更加凸显出该理论在汉英翻译中的重要性(许渊冲,2015)。本文基于功能对等理论,对《牡丹亭》中的典故翻译进行分析。“汪榕培教授所译的《牡丹亭》被公认为是《牡丹亭》最佳的版本之一。”(郭著章,2002)因此,本文选择汪译《牡丹亭》作为具体研究对象。1功能对等理论概述Nida(2004)在TowardaScienceofTranslating中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基本翻译取向,即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是以文本为导向的,翻译的目的是机械地再现原文的形式和内容;相反,动态对等是以读者为导向的,要求译者在译文中使用最接近源语言信息的自然对等语进行翻译。动态对等要考虑到原作在源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接受效果,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特点。同时,译者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加工和再创作,使译作在目的语文化中的接受效果与原作在源语言文化中的接受效果相当。为了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Nida(1986)在FromOneLanguagetoAnother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