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卷第2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3月Vol.50No.2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Mar.2024DOI:10.13718/j.cnki.xdsk.2024.02.021历史研究讲武之礼:明代大阅再探马季(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350)摘要:大阅是中国古代帝王操练、检阅军队的一项军事礼仪,在国家政治、军事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立足于具体的时空背景,对明代大阅特征进行考察,以求厘清明人对“大阅”的认知情况,并以此重新甄别明代大阅的形态、文本与实践的演变,以及在明代军、政中,大阅活动的作用、历史意义等。通过研究可知,明代大阅在文本上长期阙如,至隆庆时,礼臣远稽古礼,结合当时实际而制定。洪武、永乐时,大阅活动主要在战争过程中举行,军事性突出,然已出现“行礼”的自觉;宣德时,出现巡边阅视,其功能表现为一种武力威慑;正统、天顺、成化时,近郊西苑阅武发展,其规模与隆重程度减弱,振兴军事的功能有限;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九十余年,大阅陷入停滞;隆庆、万历时,大阅上升至制度层面,走向鼎盛。大阅在明代被视为一种军事活动而非礼仪,但其“行礼”的色彩却不断增加,且与军、政息息相关,至万历九年,明廷举行最后一次大阅,大阅伴随明中后期改革的终止而不再举行。关键词:大阅;《明集礼》;军事振兴;武力威慑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41(2024)02-0254-10大阅作为一项重要的军事礼仪与军事活动,展现了国家的军事实力和进行战争的意志,在国家政治、军事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明初大阅活动虽多有举行,但其文本的发展却陷入停滞。隆庆时大阅文本化、制度化,至万历时载入《会典》,大阅终发展为一代军事大典。其文本的演变背后,透露出丰富的政治与文化意蕴。此外,大阅在实践层面表现为大规模的军事集结,与军、政的关系紧密,其不论是否按照礼仪的文本举行,皆含有具体而特殊的意义。因而,探讨大阅活动在明代的具体面貌、功能与意义,对于研究明代的礼制与军、政,仍然是有必要的。目前关于明代大阅的研究主要聚焦在隆庆朝,王天有《试论穆宗大阅与俺答封贡》认为,穆宗大阅是明朝振兴军事的契机,其整顿了京营,振奋了军心、民心,标志着明朝军事积弱局面的扭转[1]。王进《明代大阅初探》以隆庆大阅为中心,考察了明代大阅活动的举行状况,指出大阅兼有军事和礼仪两种性质,是特定政治、文化环境下的产物[2]。高寿仙《“大阅”之礼的面子与里子:作为改革产物的明代隆万大阅》强调,大阅是隆万改革中“整饬武备”的措施,发挥了整顿京营、威慑外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