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3原子结构的玻尔理论重点:Bohr原子量子论的假设难点:广义量子化条件一、玻尔的原子量子论在卢瑟福实验室工作的丹麦物理学家玻尔(Bohr)凭他的物理直觉以及对实验事实的尊重,确信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是正确的,因此必须建立一套新的原子结构理论,这个理论必须以Planck常数h为其重要标志。1913年(28岁)Bohr以《原子和分子的结构》为题连发三篇文章,他从原子具有稳定性以及分立线状光谱两个实验事实出发,提出了与经典理论背道而驰的原子量子论,归纳为三个假设,可以认为是对大量实验事实的总结:(1)原子具有能量不连续的定态概念(定态假设):他提出:原子的稳定状态只可能是某些具有一定的分立值能量(,...,...,21iEEE)的状态。在这些状态中,原子不吸收也不辐射能量,最低状态为基态。其余为激发态;(2)轨道量子化条件:定态是电子的轨道运动角动量L等于h的整数倍,即:hnL=(,3,2,1=n…)的状态。(“轨道”是人为的,没有实验证实);(3)量子跃迁概念(跃迁假设):原子处于定态时既不吸收也不辐射能量。但由于某种原因,电子可以从一个能级nE跃迁到另一个能级mE,此时将发射(或吸收)一个光子,光子的频率为:mnEEh1−=ν(频率条件)22量子跃迁概念深刻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特征,而频率条件则揭示了Ritz并合原则的实质(光谱项)n(T与nE有关系,例如氢原子的光谱项)n(T与nE的关系为:nnEhc1T−=)。按照Bohr理论,可较好地解释原子的稳定性问题,据此Bohr获得1922年Nobel物理学奖。根据Bohr的假定,从经典力学可以推出Balmer公式)n1m1(cR22−=ν∞且得出c4/eR34ehπμ=∞其中⎪⎩⎪⎨⎧πε=)CGS(e)SI(4/ee0s,e为电子的电量,12010854.8−×=ε库仑2/(牛顿·米2)。1914年费兰克和赫兹从实验上证明了原子能级的不连续性,因此二人获得1925年Nobel物理学奖。二、广义的量子化条件玻尔开始只考虑了电子圆周轨道,即电子只有一个自由度。1925年索末菲(Sommerfeld)将玻尔的量子条件推广为:∫=nhpdq,...)2,1n(=(Bohr—Sommerfeld量子化条件)其中q为电子的广义坐标,p为对应的广义动量,n为量子数,且取正整数,回路积分沿轨道积分一圈。推广后的量子化条件可用于多自由度的情况,这样,它不仅能解释氢原子光谱,而且对于只有一个价电子(例如碱金属原子K,Na,Li等)的一些原子光谱也能给予很好的解释。三、玻尔理论的局限性23这个理论本身仍是以经典理论为基础,且其理论又与经典理论相抵触。在实际问题中,如把Bohr理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