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2023·20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孙卫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美丽江苏建设的重要举措。江苏自然资源系统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贯彻到生态保护修复全过程,坚持系统观念,突出问题导向,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已完成土地综合整治417万亩、矿山治理13.5万亩、造林绿化256.5万亩、湿地修复32万亩,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和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助力美丽江苏建设。规划引领,全面构建专项规划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重要要求,这既着眼于陆域和海域国土空间的全覆盖,又体现出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的整体统筹。生态保护修复需要空间布局的引导,还需要目标任务的系统谋划。通过建立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体系,明确了各级生态保护修复的任务和空间指引,强化了自上而下的传导与协同。构建“五区三带”总体格局。同步编制省市县三级规划,印发省级规划,基本完成市县级规划编制。按照整体性、系统性、流域性要求,覆盖全部陆域和海域国土空间,充分彰显“水韵江苏”特色,构建省域“五区三带”总体格局,统筹沂沭泗流域、淮河—里下河湖荡、长江干流、太湖流域、海洋“五区”的综合保护修复,突出长江沿线、运河沿线、滨海沿岸“三带”的生态治理,加强分区引导、明确主攻方向。严格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科学划定陆海生态保护红线约1.82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生态保护红线0.87万平方公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0.95万平方公里;划定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约1.47万平方公里;覆盖了60%以上的森林生态系统和50%以上的湿地生态系统。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约束性指标带位置分解下达至市县,及时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将生态保护红线从“图面”落实到“地面”。加强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通过客观评价生境质量,综合研判突出生态问题,在总体格局基础上,划定长江沿线、运河沿线、海岸带、环太湖、江淮湖荡、苏北丘陵岗地和西南山地丘陵七个重点区域,针对区域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因地制宜、分区分类施策,规划布局水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修复、矿山生态修复、绿色廊道建设等生态保护修复重点,配套制定重大工程三年推进计划和年度实施安排,确保规划近期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