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医药前沿2024年5月第14卷第14期临床医学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4月—2022年5月于曹县县立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94例急性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狭窄老年患者,按照入院先后时间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7)。对照组男34例,女13例;年龄61~80岁,平均(71.27±2.08)岁;病程2~11h,平均(5.98±1.17)h;狭窄程度:轻度26例,中度21例;狭窄部位:椎动脉13例,颈动脉15例,基底动脉11例,大脑中动脉8例。观察组男36例,女11例;年龄60~78岁,平均(71.53±2.15)岁;病程2~12h,平均(6.26±1.34)h;狭窄程度:轻度24例,中度23例;狭窄部位:椎动脉14例,颈动脉12例,基底动脉9例,大脑中动脉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所选患者均经头颅CT、颈动脉B超等检查确诊;(2)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3)格拉斯哥昏迷量表≥8分;(4)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以《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5]为拟定依据;(5)均行静脉溶栓治疗;(6)本研究已告知患者及家属,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颅内动脉狭窄多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所致,是影响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现阶段,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伴颅内动脉狭窄的情况越来越多,临床多表现为头晕、耳鸣、记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脑部缺血症状,或失语、偏瘫、昏迷、脑神经损伤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该疾病有极高的致残、致死风险,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1]。该疾病在临床上多第一时间对闭塞血管进行疏通,以使脑组织供血供氧能够正常循环,这对缺血半暗带濒死脑组织的挽救效果显著,有助于受损神经组织的快速修复[2]。阿托伐他汀作为基础性防治药物,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对血脂及炎性应激反应有良好的调节和抑制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速度的延缓有积极影响。丁苯酞是近年临床上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新型药物,其可加快侧支循环建立的速度,促使缺血病灶缺血状态得以缓解,进而减轻神经损伤和脑组织坏死程度;该药物的协同作用还有助于炎性因子水平的下降,在短暂性脑缺血损伤后表现出的影响更为显著、持久[3]。基于此,本研究对老年急性脑梗死伴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给予丁苯酞联合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丁苯酞联合不同剂量阿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