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人文科技麦茨认为电影是靠影像来说话的。影像是一种语言,它能够表情达意,但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语言不同,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1]。麦茨把电影影像本体定义为“想象的能指”,他首先把电影看成符号,因为索绪尔将文字符号定义为能指和所指的共同构成物,所以电影的影像也可以由能指和所指组成。影像中存在的几乎每一种元素都可以构成独立的符号系统,而电影中的影像主要包含镜头元素和造型元素这两方面的内容。本文试图从镜头和色彩两个视觉维度入手,运用符号学理论分析陈可辛导演的影片,解析能指与所指、外延和内涵两对概念的运用与意义,进而探究陈可辛导演影片的视觉艺术。1镜头元素符号展现影片风骨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步入万物皆媒的时代,网络成为人们表达情感、释放或转移日常生活压力的重要空间,人们怀揣着对生活的热情,期待在某个社交媒体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圈子,情感共聚与文化认同似乎成为他们选择与评判的标准[2]。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物,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留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镜头。镜头是影视作品最基本的视觉符号,细腻的镜头语言可以表现出创作者对影片艺术风格的把握。1.1摇镜头下对角色情感的真实刻画纵观陈可辛导演的影片可以发现,摇镜头是其经常运用的拍摄方式之一。在《亲爱的》这部影片中,摇镜头的成功运用对表现剧中人物的内心感受和刻画人物的真实情感具有重要作用。《亲爱的》是陈可辛导演根据“彭高峰寻子”真实事件改编的一部打拐题材电影,影片聚焦社会现实,对人物情感的刻画极具艺术性。男主人公田文军出场时就使用了一个摇镜头,镜头顺着电线电缆摇到田文军身上,男主角面部清晰地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他正在修理电路。画面中,错综复杂的电线围绕在田文军身边,组成了一个直观的视觉符号。镜头语言所指既表明了田文军生活环境的杂乱,也隐喻了社会的复杂,为影片后来田文军丢失孩子、寻找孩子的故事做了铺垫。在田文军寻找孩子的过程中,陈可辛导演使用了大量的摇镜头来表现人物心理。摇动的镜头在某种程度上也暗喻田文军慌乱无措的内心,体现出导演的艺术风格。摇镜头使影片更加生活化,进而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使影片表达的情感更深入人心,这正是陈可辛导演影片艺术风格表达的高明之处。《双城故事》在表现男主人公阿伦长大后的一幕时,也使用了一个比较长的摇镜头。镜头依次展现了照片、画笔、杂志、吉他、木船、花,最后定焦到男主面部。这一系列符号事物出现在镜头中,表明了阿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