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PRIMARYHEALTHCAREVol.37,No.7Jul,2023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floordysfunction,PFD)是盆腔支持结构缺陷、退化、损伤以及功能障碍造成的一组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妊娠和分娩是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且独立的危险因素[1]。盆底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妇女生活质量,影响产后妇女回归社会。目前普遍认为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训练对防治妇女妊娠期及产后PFD具有一定作用。PFD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物理因子疗法及盆底肌训练,因其疗效显著,故成为产后康复的首选方法[2]。但在社区日常孕早期妇女保健工作中,我们发现其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危害及应对方法缺乏认识,不利于社区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工作的及时开展。本研究以2020年7—1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社区办理上海市孕产妇健康手册的孕早期妇女为调查对象,对其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认知行为进行调查,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现将干预效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7—12月在上海市健康教育对孕早期妇女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认知行为的干预效果*佘毅婷,张雪峰,李珍(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136)摘要:目的:调查健康教育对社区孕早期妇女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认知行为的干预效果,为社区盆底功能康复训练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7—12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办理上海市孕产妇健康手册的孕早期妇女为调查对象,于健康教育干预前后,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家庭支持量表(PSS-Fa)、盆底功能障碍认知行为问卷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孕早期妇女积极应对评分、消极应对评分、家庭支持评分均明显提高,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6.281、12.164和21.064,P值均<0.01)。干预前仅有55.01%的孕早期妇女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存在较好的认知行为,干预后62.47%的孕早期妇女存在较好的认知行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0,P<0.05)。干预后孕早期妇女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认知评分、行为评分均明显提高,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166和9.857,P值均<0.01)。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孕早期妇女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认知行为,使孕早期妇女获得家庭支持,积极应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改善生活质量。关键词:孕早期妇女;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认知行为;健康教育doi:10.3969/j.issn.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