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并明确了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目前课堂依然存在注重数学知识点的浅层理解和记忆的学习,即“浅层学习”,这种学习方式阻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当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指引学生走向深度学习,深入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理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深度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基于生活情境主动探究、积极学习,激发他们课堂学习的热情。把数学和生活结合,促使学生主动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生活问题,并逐步形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下“负数的初步认识”时,由于“负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处于具象层面,难以真正理解。笔者创设生活情境,课件出示:“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某日南京最低气温0℃,哈尔滨最低气温-20℃,三亚最低气温+20℃。”笔者先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不同气温的感受,再用手部动作示意+20℃、0℃、-20℃的温度。接着,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交流、辨析零上温度、零下温度表示的意义,初步认识负数的含义。最后,在课件中把温度计转化为数轴,小组合作探究内化概念。在活动中,学生明白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深刻理解负数的意义。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中理解和掌握“负数”知识,还将其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以学生的自身体验和生活情境引领深度学习,帮助他们形成数学的眼光。二、开展动手操作,促进深度学习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中,教师让学生重复、机械地记忆数学概念及公式等知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缺乏有效的验证,导致对知识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标准》多次指出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才能出真知”已经深入人心。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才能真正积累探索知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进而对抽象数学知识获得理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应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