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关于家禽规模化养殖技术的研究查旭萍(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农业农村局,安徽安庆246600)摘要:家禽规模化养殖导致禽类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养殖户的饲养工作变得尤为重要。但目前仍有较多养殖户没有树立正确的养殖理念,禽类管理工作准备不够充分,经常出现家禽疫情,造成大量死亡。本文简要阐述了家禽规模化养殖的具体管理措施,包括规模饲养技术、生态养殖技术、环境调控技术,以期提高家禽业的饲养管理水平。关键词:规模化养殖;家禽管理;环境调控作者简介:查旭萍(1971—),女,汉族,安徽岳西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兽医。近年来,我国养殖业逐步从分散式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畜禽养殖手段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畜禽科学饲养技术已成为当前养殖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养殖部门应加强管理措施,促进我国养殖业的整体发展。1家禽规模化养殖相关管理技术1.1规模化饲养技术在现代化背景下,需严格落实绿色饲养目标,优化饲料结构,高效运用规模饲养技术,有效保护家禽肠道健康。针对饲料而言,养殖人员需确保饲料原料整体品质,避免内部含有霉菌毒素或者相关病原微生物等,结合实际需求,可对饲料原料进行加工,积极将霉菌毒素裂解酶拌制饲料,降低霉菌污染概率。为全面满足家禽生长期间的营养需求,可对其补充微量元素、脂肪酸、生物碱等添加剂,从根本上强化家禽免疫机能,有效降低疫病发生概率[1]。养殖期间应注重早期生长阶段的饲养,通常情况下,应在家禽小于14日龄前为其补充一定营养。如对某肉鸡养殖场来说,应在早期使用有机微量元素或者酶制剂与水融合,避免家禽肠道产生炎症,强化饮用水营养成分。另外,需对饲料进行精细化加工,在科学调制后对其制粒,促进饲养过程规范化、标准化。1.2生态养殖技术在实施家禽规模化养殖期间,在集约化体系下,整体养殖基数较大。在此背景下,如果缺乏科学的养殖技术,会导致养殖环境恶劣,严重时会产生大量蚊虫,不利于家禽健康生长。养殖人员需合理运用生态养殖技术,营造生态环保、健康无污染的养殖环境。正常情况下,家禽的体温较高,如大鹅体温为40~41.3℃。养殖人员需结合养殖目标综合考量养殖规模,配置专业设施[2]。加大对温控设备的投入,结合家禽体温特点自动调节栏舍内温度,确保满足家禽生长需求,使其在健康状态下能充分发挥自身生产能力。如鸡在生长期间体温会维持在39.6~43.6℃,鸡舍内温度保持在12~23℃,避免内部环境过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