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倡导积极探索项目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促进感悟与建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学科融合、难易程度、课时结构、活动空间、教师素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项目式教学在小学阶段的实施有一定的局限。为此,我们尝试把大的项目化学习内容,转化为若干小微项目,探究微项目化学习方式在常规课堂上的应用。微项目化学习是项目式学习的一种类型,指“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15-20分钟长时段的探索性项目任务,或者在课堂外用类似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对某个内容或主题进行小探索”。“微内容”“微问题”“微支架”“微评价”是它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把握单元整体内容的前提下,把核心知识、能力、素养提炼成一个个微内容,通过设计具有驱动性的微问题,并把它转化为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微任务,同时教师根据微任务的难易程度,适时提供微支架,让学生在课内或课外较短时间内去探究、体验,在深度学习之后,通过自评、互评、他评的方式进行评价,使学生重构知识,能力得到提升,核心素养得到落实。在此以二年级上册第12课《我们小点儿声》为例,阐述我们的探索。一、提炼“微内容”,聚焦重难点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包括家乡人文主题、环境保护主题、历史题材主题、地理题材主题、传统文化主题、法治教育专题等六个板块内容,但各个板块的每项内容可选择的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基于学段、单元、课时的要求,一方面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需求出发,考虑学生身心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有选择性地开展微项目化学习;另一方面在呈现方式上,要对课文内容重新组织、安排。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才能聚焦核心知识、能力、素养,对教材内容进行微项目化转化。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属“道德教育”“生命安全健康教育”主题,旨在落实“爱护家庭、学校公共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的目标,指向“道德修养”核心素养。《我们小点儿声》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引导学生“知道在公共场所应低声说话,不影响他人”“感受到安静环境的愉悦、嘈杂的不悦”“能做到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综上分析,我们将本课的“微内容”确定为“在公共场所要安静”。如此,我们把整课的内容化为“公共场所、安静”这个点上,为微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一个焦点。二、设定“微问题”,驱动教与学开展好微项目化学习的前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