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双减”政策,教师应依据新课标精神,遵循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和儿童学习发展规律,提升数学作业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创新性,切实做到“减负提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一、整体分析,明确单元作业设计方向单元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应该紧扣单元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教师应该仔细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挖掘学习内容,把握前后知识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探究性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逐步形成量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并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类比、转化、极限、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可以着重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材料,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实践,理解圆柱、圆锥的表征,并与三维建模、平面建模、立体建模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游戏、探究、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圆柱、圆锥的概念。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要思考如何把教材内容整合成一个单元整体结构,并由此设计符合核心素养导向的探究性作业。让学生能充分体会数学的本质,感悟数学思想,提升思维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潜能。二、形式多样,优化单元作业形式内容单元作业设计旨在对整个单元中的各个时段的作业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安排。一方面,要围绕单元知识目标,重点系统设计作业内容,避免单一、机械、重复的作业,降低学生的作业压力;另一方面,不仅重视知识性练习,更关注知识结构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达到提质增效的应有价值。(一)设计基础型作业,突出教学重点基础型作业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它面向全体学生,关注的是让全体学生都能够理解、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基础扎实了,全面提高质量才有基本保障。例1:(1)已经知道圆柱、圆锥的底部半径和高,如何分别计算圆柱、圆锥的容积呢?请写出具体的计算公式。(2)一张底是8cm,高是5cm的平行四边形卡纸,可以围成一个圆柱体吗?如果可以围成一个圆柱体,那么这个圆柱体的侧面积、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设计此类作业目的是帮助学生更为深入理解新知。通过此类活动,建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联,从而提升空间感知能力。(二)设计拓展型作业,提高学习能力在基础型练习的基础上,设计一些综合拓展型题组作业,拓宽学生知识面,拓展思维空间,实现举一反三、综合运用,提高学生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