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卷第9期No.9Vol.44宁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NingxiaNormalUniversity2023年9月Sep.2023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的隋唐时期河套民族关系及其特点陈小霞,景永时(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隋唐时期的河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互融共生之地,突厥、吐谷浑、党项等族纷纷内迁驻足河套,杂居共处,在持续接触、交流、碰撞的族际互动过程中,不同文化主体间相互借鉴、调适、融合。伴随着内迁各族自身势力的消长和中原王朝实力的盛衰,以及隋唐王朝“宾服四夷”和“夷夏之防”民族政策的演变,内迁诸族迁入迁出不定,河套境内民族空间分布格局也呈动态演变的状态。这期间,中原文化的包容性和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增强了内迁民族对中原的向心力,其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社会身份逐渐发生变化。同时内迁民族的服饰、乐舞等也传入中原,极大地丰富了华夏文化内涵,使得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程度不断加深。关键词:隋唐;河套;民族迁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图分类号:K241;K242收稿日期:2023-07-15作者简介:陈小霞(1996一:),女,甘肃华池人,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史研究;景永时(1959一),男,甘肃古浪人,北方民族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西夏学、西北民族史研究。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331(2023)09-0005-06河套地区在隋唐以前就是一个多民族交融汇聚之地,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匈奴、鲜卑、乌桓、敕勒先后南下中原,在与各方势力角逐的过程中相互融合。隋唐时期,漠北草原相继崛起的突厥、回乞,以及西部青藏高原兴起的吐谷浑、党项、吐蕃等族逐渐南迁或东进,驻足于河套等地区。“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南北地区”1成为“漠北民族进人中原王朝的跳板,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会在此生活若干年,之后随着形势的变化,或南迁河南地和进人中原,或北返漠北”[2]。这些内迁民族和中原汉族交错杂居,相互间的战事冲突、族际通婚和频繁的通贡互市,使得民族间的交流融合进一步发展。一、隋唐时期河套民族迁徙与分布隋唐时期突厥、吐谷浑、党项等族纷纷驻足河套。开皇十九年(599),隋封东突厥染干为启民可汗,并在今内蒙古清水河县筑大利城,安置万余口突厥降户。后因都蓝可汗不断侵略,隋又将启民部落安置于河套地区的“夏(治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白城子)、胜(治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二州之间,发徒掘堑数百里,东西拒河,尽为启民畜牧之地”[3],此为突厥部落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