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SSCP原理及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检测基因结构和突变的方法不断涌现.尤其是PCR技术问世以后,各种与PCR相结合的基因检测技术进一步推动了基因研究的发展.如不对称PCR产物的直接测序、核糖核酸酶酶切法(Ribonucleasecleavage,RNAase)、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RFLP)等等已成为基因分析的有力工具.但这些方法操作比较繁琐,局限性较大,或要求实验条件高,不适合一般临床实验室使用.1989年问世的PCR-SSCP(下文称SSCP)作为检测基因突变的方法,经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更为简便、快速、灵敏,不但用于检测基因点突变和短序列的缺失和插入,而且还被用于DNA定量分析,监测PCR诊断实验中的交*污染情况,以及传染源的调查等.由于SSCP的突出的优点,近几年被大量地应用.一、SSCP的原理及特点日本Orita等研究发现,单链DNA片段呈复杂的空间折叠构象,这种立体结构主要是由其内部碱基配对等分子内相互作用力来维持的,当有一个碱基发生改变时,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其空间构象,使构象发生改变,空间构象有差异的单链DNA分子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受排阻大小不同.因此,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可以非常敏锐地将构象上有差异的分子分离开.作者称该方法为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SSCP)分析.在随后的研究中,作者又将SSCP用于检查PCR扩增产物的基因突变,从而建立了PCR-SSCP技术,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突变方法的简便性和灵敏性.其基本过程是:①PCR扩增靶DNA;②将特异的PCR扩增产物变性,而后快速复性,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单链DNA分子;③将适量的单链DNA进行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④最后通过放射性自显影、银染或溴化乙锭显色分析结果.若发现单链DNA带迁移率与正常对照的相比发生改变,就可以判定该链构象发生改变,进而推断该DNA片段中有碱基突变.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不需要特殊的仪器,适合临床实验的需要.但它也有不足之处.例如,只能作为一种突变检测方法,要最后确定突变的位置和类型,还需进一步测序;电泳条件要求较严格;另外,由于SSCP是依据点突变引起单链DNA分子立体构象的改变来实现电泳分离的,这样就可能会出现当某些位置的点突变对单链DNA分子立体构象的改变不起作用或作用很小时,再加上其他条件的影响,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无法分辨造成漏检.尽管如此该方法和其他方法相比仍有较高的检测率.首先,它可以发现靶DNA片段中未知位置的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