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物——侧面衬托范文《指尖上的深爱》小时候最大的乐趣,便是趴在窗前的沙发上,捧着一本彩绘的拼音小人书津津有味地大声诵读。若是读倦了,便合上书,一翻身或是一回头,就能看见妈妈在打毛衣。阳光就那么温温柔柔、安安静静地流淌在妈妈的发际,带着一种暖暖的感觉。妈妈总是笑意盈盈地望着手中的长针,认认真真地拨弄着线、翻动着针。一招一式都不紧不慢地,是那样有韵味。每每望着那“轻拢慢捻抹复挑”的手指伴着长针舞动,我都会看痴了过去——那种难言的优雅,总彻彻底底地勾了我的魂儿。我也曾仿着妈妈的样子拿起那几根长针摆弄,却笨手笨脚地不是将针掉下,就是把自己扎到。按照妈妈的方法自己勾了几针,不但没有整齐美丽的图案,反倒把线乱糟糟地缠成了一团,解也解不开。所以,每当我打开衣柜,看着里面一件件漂亮的毛衣时,总会不住地感叹妈妈的心灵手巧,同时也生出一股自豪之情——瞧!这是我妈妈打的毛衣!比商场里的都好看!然而妈妈总说,姥姥才是编织方面真正的高手。我颇为不信。姥姥有极其严重的白内障,看电视都费劲,哪能瞧得清细细的针线?她又上了岁数,身材佝偻,走路都是颤颤巍巍的模样。另外,她的双手因为过度的操劳变得干枯,十指甚若虬枝一般盘屈,再加上皮肤粗糙、关节僵硬……我着实不能相信,姥姥能织出像样的东西。一年春节姥姥来京,对妈妈说“闺女,我再给你织毛衣。”妈妈很高兴。我趴在窗前的沙发上,心不在焉地翻着书,对姥姥颇不以为然。悉悉索索了好一会儿,又传来姥姥招呼妈妈过来帮忙的声音。她说自己看不清楚,让妈妈帮她打个结。我不禁对她的编制水平又看轻了几分。不一会儿,耳畔响起了钢针叮叮当当撞击的声音,引得我一阵烦躁。扭过身去,但见姥姥笑嘻嘻地眯缝着眼,双手一颤一颤地打着毛衣。她不似妈妈神情专注,却东瞧西瞧好奇地看着家中新增的摆件。尽管如此,她手上的活儿一刻也没有停。那双枯瘦的手似乎焕发了生机,灵巧地伴着针线翻飞。她的动作很快,倏忽间几行便已织成。我怔怔地盯着看,竟不知不觉地痴了。妈妈走了过来,拿起另一幅针线开始织起来,她说要为我织一件毛衣。她的动作依旧舒缓、优雅,她的神情依旧专注、笃凝,相较一旁轻松自如、飞快打着毛衣的姥姥,妈妈像一个认真、专注的学徒。姥姥的动作娴熟,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不!远远不止行云流水!那翻动的十指与针线,似是伴着激昂的奏鸣曲热情地舞着。那是波涛撞击崖壁、巨浪拍打海岸的激情!细细听来,钢针敲击发出的清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