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筱孜(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201100)摘要民族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形象的文化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海南黎族文化符号是海南黎族形象软实力传播的重要载体。研究发现,海南黎族文化围绕符号的感官构建,以“符号-编码-表征”的路径向受众表征海南黎族形象。当前海南黎族文化存在传播渠道限制、人物符号缺乏、传播形式陈旧等问题,需要创新传播方式,打造高效可造的传播渠道,并通过数字化赋能来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关键词民族文化符号;民族形象;黎族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959(2023)30-0021-03海南黎族文化符号和民族形象研究作者简介:吴筱孜(1999-),女,汉族,湖北荆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一、研究综述(一)文化符号研究“符号”一词由来已久,但含义一直模糊不清。20世纪初,索绪尔将语言符号解释为能指代与所指代的结合体,皮尔斯则把符号解释为一种三元关系———符号形体、符号对象和符号解释的结合。二者的学说为现代符号学的理论打下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文化符号学”的概念由洛特曼和乌斯宾斯基等人提出。他们认为:“文化是历史形成的各种符号系统(各种语言)的集合。文化不仅包括了各种符号系统,还包括了历史上使用这种语言(文本)所传达的信息内容。”这个观点将文化与符号连接起来,提供了更微观的文化研究视角。后来的研究主要从文化符号的作用与发展等展开。首先,文化并非单纯对历史的传承,而是一种构建行动,具有符号意义。其次,文化符号通过作用转型、新意义嵌入、异质文化移植以及意义解读的过程来进行构建。在构建巩固现代民族方面,文化的“符号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此外,民族文化符号因价值淡化、缺乏传承、传播不力而面临消亡,需要通过价值重构、法律保护、经济保障来使其重建与延续。(二)民族形象研究民族形象,是指某一民族共同体在国际社会或国内外民众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它既是内在本质形象,也是外在可观形象,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民族地区的总体特征与风格、民族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民族地区形象定位,是一个民族地区形象的构成要素。许多学者从少数民族的媒介形象角度展开研究,主要分为被动和主动两个视角。首先,被动视角即强调大众传媒对民族形象的构建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积极构建,如提出少数民族在报道中因肯定成就、民族团结等策略而总体呈现出开放发展的形象;另一方面为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