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敏(佛山市南海区博物馆,广东佛山528211)佛山市作为我国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广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素有“武术之城”“美食之都”“粤剧之乡”之美誉,也有着丰富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广东醒狮是佛山传统舞蹈类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佛山十番是岭南传统音乐类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安花灯会、官窑生菜会、盐步老龙礼俗等非遗项目均为佛山民俗类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历经岁月洗礼,凝聚了南海人民的情感和智慧,是南海历史文化中极为宝贵耀眼的灿烂文化,并在薪火相传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现存困境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根植生活,它深嵌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植根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对于研究岭南一带民间风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价值。一方面,随着时代变迁、环境变化,民俗渐渐流失,相关行业领域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加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就是无形性,即无法用详细的语言或标准进行描述、衡量,具有易学难精的特点,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成为主要传承方式,导致后续的传承队伍扩充面临巨大的困境。另一方面,在市场化快速发展时期,非遗项目由于规模小、分布散、产能低、标准化能力差、行业特征弱、产业集中度不足,市场需求大量萎缩,社会关注度不高,面临着传承人缺乏、传承方式封闭、传承活动闭塞等难以为继的困境。并且,在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忽略地域特色,忽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特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生态环境也没有加以保护。因而,充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文化特征,蹄疾步稳地创新非遗传承利用工作机制,成为助力南海区城市高质量发展、文化繁荣的必然途径。二、基于地域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策略(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1.建立非遗电子档案及资源数据库《“十四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提出,要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鼓励支持新闻媒体和相关机构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发展与当地的自然人文密切联系,佛山市作为我国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众多非遗项目的重要发源地。本文基于佛山市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特性,分析了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弊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文化特征入手,重点考察佛山市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地制宜的保护与传播策略,提出建立非遗电子档案及资源数据库、制订抢救性保护方案、推动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