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创92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经济条件不断改善。但是,由于利益主导下的非正规建设活动的出现,许多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中遭到了本源性破坏,千百年来继承下来的历史文化环境也随之消失。由于文化内涵的缺乏,各个城市的外貌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特点。在新常态的发展要求下,中国逐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众多学者对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过去单一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的“静态式保护”走向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寄托的物质空间的“活态性保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的保护也日渐提上日程。但总体而言,我国对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尚处于“蹒跚学步”阶段,在这条亟需“直立行走”的发展路径上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探索。本文基于笔者主持和参与的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晋宁泥塑”的工艺传承与创新实践》,以昆明市晋宁区晋城镇为项目研究落脚点,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宁泥塑”作为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对象进行实践和探索,对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和阐述。尝试论述由地方高校参与下的晋宁泥塑工艺传承与保护的新探索、新策略与新实践。一、晋宁泥塑的形成晋宁泥塑不同于大吴泥塑和凤翔泥塑,是创造而非传承。晋宁泥塑的第一代创始人就是段继昌,在与其面对面的交谈中,我们从段继昌口中开始了解由他独创的晋宁泥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谈及对泥塑的最初印象,段继昌回忆道:“我自小喜爱猫猫狗狗,就用泥捏出猫狗的造型,久而久之变成一种爱好。”可以说段继昌在艺术上的启蒙源自兴趣,全靠自发形成。在艺术的实践上也从未受过系统训练,他平时会自制工具练习,同时借鉴传统手法,自成了一套艺术创作的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他遇到了开创晋宁泥塑的契机,在这一时期由于寺庙及“文革”时期损坏古建筑的修复需要,他重拾手艺。据段继昌回忆:“我在修复文物时,会分析这一古建筑原来的刀工与技艺,在修复的过程中学习不同的雕刻手法,再慢慢将它们融会贯通。遇到损坏严重无从参考的古建筑,就会去破庙(未被损毁)里进行考察,临摹其雕刻的样式,偶尔发现了断壁残垣,就收集起来,在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参考。”段继昌在不断精进手艺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晋宁泥塑的工艺传承与创新■朱倩云南大学■王一涵云南大学■莫绮婷云南大学〔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关键在于如何找准时代的切入点,为“非遗”重获生机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晋宁泥塑是省级非物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