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观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大理实践让非遗活起来、用起来、传下去,实现创新发展、活态传承,作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作了哪些积极探索?有“文献名邦”美誉的大理州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还有许多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列其中。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什么?如何把非遗盘“活”做“火”?如何做出文化生态保护的云南特色?走进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守好阵地让非遗后继有人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什么?按文化和旅游部规定,“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大理州以非遗传承人和传承阵地为破题点,来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的保护。“非遗传承的核心是非遗传承人,而非遗传承人要进行文化的传承,必须有活动阵地。”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向军认为,非遗传承人和传承阵地是文化生态保护的两大基本要素。为此,从2016年开始,大理州按照有项目、有传承人、有场地、有开展活动的能力4个标准,在传统村落、旅游沿线上,依托非遗传承人建设了300多个非遗传习所,并依托这些传习所开展各类交流会、培训会、非遗展示活动,还有不少高校、研究机构在传习所挂牌,为非遗传承注入活力。如果说活动阵地是非遗传承的基础,那么传承人则是非遗传承的“灵魂”。但保护非遗过程中,非遗传承人的流失是当前面临的难题之一,要留住和培养传承人,最直接的方式是让传承人看得到发展前景。大理陶烧制技艺是大理市省级非遗项目,在大理市凤仪镇敬天村,村民世代制作白族土陶。近些年,由于制陶不赚钱,村民们纷纷外出务工,2018年,村里制陶的人家从最兴盛时的129家锐减至4家。董建华是为数不多坚守制陶手艺的村民之一,靠制陶为生,一家人年收入仅5万元。2018年,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董建华家设立传习所,通过资金、技术、项目等方式扶持,如今董建华一家年收入大幅增加,并带动了一批土陶制作传承人。为进一步提升非遗传承人的获得感,大理州将优秀非遗传承人认定为大理州优秀高层次人才、技能大师、乡土人才,并成立13个非遗保护协会,为非遗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提供支持。截至目前,大理州共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2344人,有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传习所、非遗工坊、“非遗+旅游”示范点等非遗传承体验设施3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