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LANDSCAPESPACE园林空间EDITORIAL卷首语走向永续的未来:园林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1982年《佛罗伦萨宪章》提出“历史园林”的概念以来,针对园林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一直在持续开展。随着《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的修订与实施,以及对园林遗产的保护、修复和价值研究的深入,逐渐形成了独到的保护理念。在中国,园林遗产保护主要针对静态的园林结构及其物质组成,具体涉及保护、修复与监测预警三个方面。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大多数项目侧重于“抢救性保护”,并以地方园林及绿化管理机构为主导,缺少系统性的保护,公众参与相对较少。在此背景下,如何推动园林遗产朝着更加体系化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已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自然资源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指导意见也提出了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2023年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更是聚焦“坚持传承优先”理念,强调了“在保护利用中永续传承”,这些都标志着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探索正在全面推进。园林遗产是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对美好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具象化体现,更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时代缩影。园林遗产凝聚了时代变迁与人文精神碰撞的火花,承载了自然山川与江河湖海的壮丽缩影。因此,保护和传承园林遗产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一环。目前,传统的园林保护措施主要存在体系性不足和保护、修缮方法不当等问题。当下,保护策略正从传统的单一资源保护转向可持续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逐步整合活态的非物质要素。此外,从更广阔的城市和区域角度来优化遗产工作模式和方案,并进行评估,推动园林遗产与城市更新、多技术方法和多学科的合作,是赋予遗产持续生命力的关键。本期专题聚焦于“园林遗产的可持续性”,探讨了园林遗产的可持续理论框架、创新实践和路径转型。从园林个体和城市整体两个互补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了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遗产可持续发展手段和策略,并总结了“目标体系—具体策略—支撑体系”的发展策略框架;梳理了江南园林数字化研究的现状,并从遗产数字化的内容和管理层面探讨了数字时代江南园林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同时,分析了园林非遗营建技艺面临的发展困境,探讨了高校在保护江南园林非遗营建技艺方面的优势,并总结了通过抢救性保护、动态性传承、活态性传播三方面来促进非遗营建技艺传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