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艺术家Theartists新媒体环境下侗族大歌的传播策略探析□李峙仪黄硕侗族大歌作为中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侗族大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正遭受后继无人的传承困境。现代传媒技术的发达和传媒使用的便利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对保护和传承侗族大歌等民族文化遗产有重要作用。本文从侗族大歌的网络传播现状入手,探讨在新媒体环境下侗族大歌传承与传播的策略。一、侗族大歌概述(一)历史背景侗族大歌历史久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可见侗族大歌在明代就已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侗族大歌在2005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成为中国“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候选项目”。2006年,侗族大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该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基本内容侗族大歌是在中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的发展与其鼓楼的居住形式、风俗习惯以及当地的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侗族大歌结构严谨,歌词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含篇幅长、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侗族大歌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侗族大歌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构成。歌唱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混声大歌七种。(三)基本特点侗族大歌具有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特点。它通过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的音乐,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形式,至少需要三个或更多声部的人合唱。每首歌由若干段组成,包括一个独立的序歌、中间部分以及一个尾声部分,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侗族大歌的演唱场合非常讲究,一般只在重大节日、集体交往或迎接贵客的时候,在侗族村寨的鼓楼里演唱。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是独唱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