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文学探析一、谁在看、谁在说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在《阿拉比》中的叙述者究竟是谁,显而易见,在文本中乔伊斯始终选择以第一人称作为叙述切入口,这使得很多将小男孩作为叙述者从而对文本再进行下一步分析的读者,不知不觉走入了误读的陷阱。笔者在这里提供几个文本内证据,来佐证该观点——即《阿拉比》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回溯视角,“我”很有可能是现在的自我,而小男孩则属于过去的自我。在阿拉比的第一段有这样一句小短语——“thechristianbrother’sschoolsettheboysfree”,叙述者选用“settheboysfree”而不是“setusfree”似乎将同样就读于基督兄弟学校的“我”排除在外,倘若以小男孩作为第一人称的叙述者来解读,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这样更偏向客观的,摄影机一样的宏观视角,来描述故事发生的客观环境。如此看来很有可能并不是采用小男孩的视点切入,叙述者很有可能是站在新的高度审视自己的过去,同理,文章中类似于“imperturbable”这样的用词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位十四五岁的小男孩之口。其次,在文本中其实多次表现出了“我”对“我”幼稚的俯视,如“Ihadneverspokentoher,exceptforafewcasualwords,andyethernamewaslikeasummonstoallmyfoolishblood.”无论是foolish这样个人化视角的词汇还是一个confuse(莫名的),都展现出了叙事者的成熟,也即在暗地里告诉我们,小男孩将成长为叙述者,为后续故事埋藏合理性。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在文本中找到明确的外视角标志,如“whatinnumerablefollieslaidwastemywakingandsleepingthoughtsafterthatevening!Iwishedtoannihilatethetediousinterveningdays.”其中一个“that”作为明显的外视角引导词,而what、过去式和感叹号都是自由间接引语的标志,这里叙述者似乎又是对“我”的过去的一次俯视。于是这样分析,看者和说者,在《阿拉比》这篇文本中也有了一些可探的眉目,并可凭借这条线,得知更多文本暗藏的信息。二、分离与重合科恩在第一人称叙事中,发现了“自主独白”“回顾”技巧以及叙事与独白的结合。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声音”的区别,但它们清楚地表明,个体思维极端的,受限制的视角可以设计一系列微妙的不同视角——一些仅仅来自自我的一部分,一些结合了作者和基于角色的模式,还有一些则混合了过去的和现在的自我。而在杰西马的《沙拉科尔:一种爱情故事》中提到:“叙述者过去的自己只能推断他人的想法,内聚焦限制了故事的视角,并提供了误解,这与叙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