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2024.4·初中韩再彬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海淀区100875赵薇2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摘要:《台阶》中,“台阶”有着独特的意义,不仅指真实存在的台阶,而且隐喻着欲望的难以穷尽。对父亲而言,“台阶”建构的“重复”叙述与“相似”的逻辑结构,表征了父亲即使完成了九级台阶,也仍可能“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对其他个体而言,由“台阶”引申出来的欲念书写,自我又该如何消解,则是《台阶》带给我们最理性的拷问。关键词:文本解读;本真性;错位;《台阶》细读一直以来,学界对《台阶》的解读大多围绕“父亲”这一形象展开,而常常忽视了“台阶”这一重要物象。其实,《台阶》首段“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就为解读文本提供了一个切入口。试想,当父亲建造成九级台阶后,如果邻居要继续加高台阶,父亲该怎么办?这看似漫不经心的发问,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解读视角。九级台阶完成后,由于目标与结果、欲望与知止的错位,加之邻居间比较的促使,父亲可能一直会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这里面就潜藏着目标与结果的两难背反,父亲可能一直会打造“台阶”,当然,“台阶”可能是真实的台阶,也可能是和台阶类似的对象。因此,“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不仅是小说开始的言说,而且是小说无法结尾的循环,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是“父亲”,或许都会遇到“台阶”。而如何消解个体进路中目标与结果、欲望与知止的错位,是小说《台阶》带给我们的新的思考。一、“台阶”: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物象当前,我们对《台阶》主题的讨论大多围绕父亲打造台阶这一行为展开,将关注的重点落在了对“父亲的目标实现了吗”或“父亲老了吗”等问题的不断追问之中,由此衍生出对个体身份焦虑的思索等,如将《台阶》的关注点落在对父亲的精神讨论上,认为“父亲的伟大远远超越了他的可悲”[1],或认为“父亲的悲剧感如此深沉,源于个体奋斗动机的局限与错位”[2]。而随着对《台阶》解读的进一步深入,有论者也注意到了由台阶带来的人生困境。与此同时,《台阶》结尾句该不该删也成为讨论的重点。此外,还有不少论者从叙事角度、语言、农民精神困境等方面对《台阶》展开了具有开放性、深层性的讨论。但学界很少有人关注“台阶”这个物象。从小说的叙述内容来看,开篇“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是父亲对周遭最为敏觉的发现。父亲对台阶低的感触一方面来自家乡屋主人地位和台阶高低正向关系的言说,另一方面也是父亲不愿屈就的证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