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论丛64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将“弘扬劳模精神”写进党的报告。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党中央批准将劳模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将在更高层面推进劳模精神的发展。显然,劳模精神已成为中国精神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党和国家对劳模精神的重视,引发了国内学界对这一精神的高度关注。因此,梳理劳模精神研究的历史脉络及总体情况,对深化劳模精神研究的学术架构有重要意义。一、劳模精神研究的主要内容国内学界关于“劳模”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关于“劳模精神”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前关于“劳模精神”的研究主要围绕生成来源、基本内涵、时代价值、弘扬路径展开。(一)劳模精神的生成机理学界一致认为,任何一种伟大精神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深厚的实践基础,而作为伟大精神之一的劳模精神也不例外。第一,历史依据。焦晓云认为:“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通过一系列的劳动竞赛来有意识地选树及表彰劳模,从而涌出大批先进劳动者与劳模”[1]。尹昱珺认为:“这一精神的历史演进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时期劳模的伟大实践,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2]。第二,理论来源。路丙辉和徐益亮认为:“劳模精神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精髓的基础上,对自由劳动和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进行的有益探索”[3]。李珂认为:“劳模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劳动文化为根基,并传承与阐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生不息崇劳厚生精神”[4]。第三,实践基础。刘剑平及廖九平等学者认为:“中央苏区开展的如火如荼的生产竞赛运动,不仅是党劳模运动的萌芽,同样也是伟大劳模精神的发端”[5]。田鹏颖和王圆圆认为“劳模精神作为一种理论探索,是对时代难题的回应,其发展进程贯穿我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与改革中的劳动竞赛运动”[6]。(二)劳模精神的内涵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7],这是对劳模精神内涵的精准概括。第一,从新时代劳动精神谱系的角度对劳模精神进行分析。何云峰和李晓霞认为:“劳模精神作为劳动精神的最高层次,不是指追求单个方面到极致的精神,而是指把普遍的劳动精神、专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这几个层面都做到极致的追求”[8]。韩喜平和郝婧智认为:“‘三种精神’生发于生产劳动的现实实践性、指向人与社会协同发展的全面性、扎根于社会生活的鲜明人民性、立足于时代需求的历史发展性”[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