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研究1972023.12_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没有劳动就没有延续至今的人类本身和人类文明。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1]可见,劳动是民族国家、人类社会得以生成存在、发展延续的“本体论”依据。最低限度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劳动,美好幸福的生活更需要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劳动不能窄化为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要成为实现人性至美至善、彻底自由的必要途径。一、爱劳动是一种美德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本身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幸福生活的源泉。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本身,就没有人类文明,就没有幸福生活。马克思认为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2]。恩格斯说:“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3]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4]可见,古往今来,美好生活的实现离不开劳动。在劳动过程中,精湛的技艺、积极的团结、平等的地位,这些不仅创造了财富,还造就了美德。因此,爱劳动是一种美德,甚至是第一美德。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劳动的肯定和赞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我们的先哲早就认识到热爱劳动是立身、治家、兴邦的根本,正所谓“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国人民的辛勤劳作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沧桑而不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国人爱劳动这个内生力的支撑。纵观古代、近代、现当代的中国,一切成绩的取得、任何困难的解决都离不开辛勤劳动,劳动是铸就辉煌、破解难题的基本点。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爱劳动这一光荣传统,用劳动谱写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有人认为,劳动是传统农业社会小生产者时代的无奈之举,如今我们进入了科技发达的现代化,觉得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热爱劳动。这完全是错误的。任何时代,不管现代化程度有多高,爱劳动这一美德都不能丢。诚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面朝黄土背朝天”式的体力劳动确实在逐渐减少,但并不意味着劳动会消失。一方面,不管科技多么先进,都不可能完全代替人类的体力劳动,“无论多么高明的电脑、机器,也离不了人的两只手,两只眼,两只脚,离不开人的身体的参与”[5]。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