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演进的逻辑与启示谢文静,武启云*(青海师范大学,青海西宁,810001)劳动是一种特殊的、最本质的、最基本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劳动的过程也是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过程。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是重要的内容,它能够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意识[1]。进入新时代,劳动教育面临着新的要求。基于此,文章对劳动教育的演进及其逻辑进行了梳理,进而对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历史回顾:劳动教育的演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其发展主要围绕着劳动教育的政策、目的、实施、特点等不断地优化,具体来说,按照我国的发展阶段及重要政策的出台,可以将其分为五个时期。(一)初兴期(1949—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局势基本稳定,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工业化建设阶段,为满足发展需求,迫切需要一支规模庞大的劳动力队伍来满足工业和农业的需要。在此过渡时期,我国教育效仿苏联模式,对劳动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把“为工农服务”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提出将“爱劳动”列为全体国民的“五爱”公德规范之一。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1954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提出“我们的学生们,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都要参加劳动生产,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思想上接受教育,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中同样提出了一项党的道德教育任务,即劳动教育。1955年5月,在全国文化教育大会上,他又着重提出:“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就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以智德体美为重点,循序渐进地开展基础生产性技能教育。”[2]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是为社会生产建设服务的,它受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更加重视劳动教育的实用性,仅将劳动教育作为一种手段,因此弱化了其教育意义。(二)偏离期(1957—1977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根据国情,逐步探索教育发展之路,其中,劳动教育被高度重视且强势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