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7-8下半月·数学——吴正宪老师“速度时间路程”课堂教学的启示“速度时间路程”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传统的内容——早期称作“行程问题”的典型应用题,2011年版课标将其作为两个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2022年版课标进一步将其作为“数量关系”主题中乘法模型之一。虽然具体的内容都是与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量有关的问题,但是,从典型应用题,到常见的数量关系,再到乘法模型,对其本质特征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从一般意义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到从数量关系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再到作为数量关系模型,不只是表述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观念和价值的提升。将“路程=速度×时间”作为数量关系模型,就不仅仅是简单地通过理解和运用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突显建立模型和运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建立模型是数量关系的抽象,是将现实情境中具体的数量关系一般化的过程。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是将模型及其变式应用于解决一类问题。在建立和应用模型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吴正宪老师这节课正是基于2022年版课标理念,对“速度、时间、路程”这个传统问题所进行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一、从现实的情境中感受“速度”怎样引导学生建立“路程=速度×时间”这一乘法模型,是2022年版课标理念下对现有内容进行调整改进的重要话题。吴老师抓住速度这一关键概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以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速度”作为突破口,展开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常见的具体情境中,提出“谁走得快”这样一个直观的问题,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感受中进入对速度的理解。师:明明、小光、亮亮都从家走向学校。有人用6分钟,有人用8分钟,谁走得快?生:(齐)小光。师:为什么呢?生1:因为小光只走了6分钟,走的时间比8分钟少。师: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吗?有不同的声音吗?生2:我觉得小光家离学校比较近,所以用的时间短。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没有不同的声音?你一定有想法,你想说什么?生3:这三位同学的家离学校的距离不一定相同。师:我很欣赏你的“不一定”,这个“不一定”是什么意思?上述片段从具体的情境引出怎样判断“谁走得快”,表面上看,快就是用的时间少,直觉是经历建构模型过程促进核心素养形成与数数代◇马云鹏962023.7-8下半月·数学这样,多数学生刚开始也是这样想的。但进一步思考,一个学生的“不一定”引起了大家对判断快慢理由的直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