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期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刘文峰1,周保精2(1.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11;2.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017209)摘要:我国是采矿大国,早期粗放的生产方式导致大量的矿区荒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对矿区废弃地进行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对国内外土地复垦的现状与矿区生态修复相关技术的归纳,指出了目前我国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更好地开展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程提供指导。关键词:矿区;土地复垦;生态修复;法律法规中图分类号:TD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691(2023)05-012-04作者简介:刘文峰(1986—),男,高级工程师,现任职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部,主要从事电力及环保技术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Tel:18910395030,E-mail:20031235@ceic.com引用格式:刘文峰,周保精.矿区土地复垦及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能源科技,2023,21(5):12-15.0引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拥有众多生产矿山或矿场[1]。矿产资源开采极大地改变土地利用和使用方式,既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又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持久而重大的负面影响[2]。尤其是在露天煤矿的开采过程中,高强度、大范围的采煤活动极易造成表层土壤结构的破坏,威胁植被的生存,改变矿区的原始景观。由于缺乏对矿区的保护,在早期的煤矿开采过程中,导致大量的矿区荒废,使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开展,自2010年起,我国相关部门开始推行绿色矿山建设,大力开展矿区复垦,通过地貌改造、植被恢复等复垦措施,促进矿区受损土地生态系统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生态修复以实现和达到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根据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和原理,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在宏观上合理设计和规划矿区景观格局,由上而下,在微观操作层面构建适宜的生态条件和因素。在不影响甚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构建和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煤矿采空区和塌陷地进行综合生态治理。利用生态学方法和系统理论,对采煤、植被重建和矿区土壤开发再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初步理解和掌握了矿区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态系统服务运行功能。发现不同类型土壤具有截然不同的退化机制和理化性质,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良措施和方案。1国内外矿区土地复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