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教师资格助你轻轻松松一次通过成功热线:400-698-2166第1页共2页《基因在染色体上》试讲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高中生物组3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基因在染色体上》,下面开始我的试讲。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现在老师想请两位同学给我们复述一下这两个定律的内容。哪位同学愿意说一下?师:很好,说的非常正确,现在老师再请一位同学试一试将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把分离定律念一遍,你觉得这个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联想到什么?师:嗯,说的很好,你由此联想到遗传因子和同源染色体应该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除此之外,人只有23对染色体,却有几万个基因,基因和染色体之间可能有对应关系吗?师:大家都各持己见,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问题。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在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后,提出了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就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那么萨顿为什么得出这样的推断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27页萨顿的分析。师:第一条说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第二点说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的基因中一个,同样,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这和我们之前学习的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和染色体的变化相一致,由此得出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师:萨顿最后将非同源染色体和非等位基因进行了对比,发现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而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学习了这几条分析,不知道同学们同不同意上述分析,如果你也认为基因在染色体上,那么就在课本思考与讨论部分的图中染色体上标注基因符号,解释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一下。师:大家讨论的很激烈,现在有没有人能把你和同桌讨论的结果给大家分享一下,好,请第二排边上的男生你来说一下。嗯,很好,请坐,这位男生说,他们结合图片发现纯合的亲代在F2代性状发生了3:1的分离,其中高茎植株为3,矮茎植株为1,由此可以推出高茎为显性性状,矮茎为隐性性状,因此亲本的纯合矮茎植株用hh表示,则纯合高茎用HH表示,经过减数分裂可以形成配子H和h,F1代的基因型为Hh,表现型为高茎,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