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11年第1期论现代价值与价值观的问题张曙光[摘�要]��在传统社会,人的价值取向与自然秩序是适应的,人们遵循的自然法则与实现的价值诉求基本一致,所以价值和生活意义并未成为严重问题,亦非人们反思的重点。进入近代以来,由于整个社会的理性化、世俗化取向,个人的权利及其物质利益成为社会围绕旋转的轴心,人的自由度扩大,但也产生了价值观多元化以及生活意义相对化、表浅化甚至虚无化的问题。基于这种情况,本文认为,我们迫切需要价值的重新启蒙即�价值自觉�,这就要通过价值的澄明来转换价值取向,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身之间重建和谐。[关键词]��价值观�现代价值�价值意识��无论出于什么具体原因,现代人对于价值多元化、价值观冲突等现象的关注和忧虑,都是对自身现代性生存性状的关注和忧虑。因而,价值及其问题是不可能在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范围内得到有效的揭示和解释的。价值属于人的存在方式及其命运问题,我们透过价值现象所要深入认识和揭示的,就是人的存在本性和历史命运,所以本文对现代价值与价值观问题的探讨属于历史哲学的范畴。一当我们说一切价值都是相对于人而言的、价值表征的是客体对主体的符合时,我们自以为说出了关于价值的一般性甚至终极性答案,其实,这一论点首先属于价值的现代性解答即现代的价值观,或者说,它就是我们关于价值的现代性设定。如此设定当然不是任意的,因为支持着它的是整个现代社会的语境,尤其是现代人借助工业和科技在世界中所赢得的�中心�或者�主人�的地位。人成为世界的�中心�或者�主人�,这不再是�圣经�中的虚构,而是早就发生于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事实���不是�自在�的而是�人为�的事实,亦即体现着人以自身的发展为目的、以一切自然物为手段的事实。正因为如此,在包括马克思在内的现代思想家看来,世界不再是费尔巴哈一类直观唯物主义者眼中抽象的�物质�,而是处于人的实践活动范围内的�对象、现实、感性�。因而,世界其实是人们生活于其中的对象世界,构成它的�基础�或�根据�的,与其说是自然物质基质,不如说是人自身的主体性活动,因为自然物质是大自然的无偿给予,且只是潜在的,后者才是把可能变为现实的力量。于是,我们不难发现,本体论在近代以来之所以不再被解释为自然本体论,而是被理解为主体本体论,后来又进一步被理解为生存实践论的存在论,正是由于它与价值观的内在相通和相互论证。如果说现代哲学确实有一个�价值论转向�的话,那么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