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与洋货:中国近代国货运动的法制实践赵晓耕吕小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摘要:中国近代国货运动旨在推动国货企业的产销,发展民族经济,是中国人民大众反帝爱国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广大民众积极参与国货运动的大背景下,南京国民政府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也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国货运动的发展,并在法制框架内对国货运动进行规制,对内以爱国的民族主义姿态应对大众的爱国情绪,对外则在关税制约下依然要顾忌各国在华利益,无法采取更大尺度的立法作为。关键词:国货;国货运动;立法;关税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91(2012)05-0108-07一、中国近代国货运动的法制史意义国货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它是以民族资产阶级为主体发动,有众多社会进步阶级、阶层参与,通过宣传国货产品,推动国货产销,抵制洋货大量进口,以发展中国民族经济的爱国运动。中国的国货运动发端于20世纪初年。1905年,为了抗议美国的排华政策,阻止美国和清政府续订“中美华工条约”,上海总商会集会,决定二月后发起抵制美货运动。这是一场吸引众多社会阶层参与的民众运动,因为遭受美国不人道待遇的受害者不只是劳工,而且包括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士,他们有着一样的悲惨经历并且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抵制美货运动〔1〕。1908年山东青岛爆发了抵制德货运动,1909年东北人民掀起抵制日货运动。这些抵货运动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团结和觉醒,使他们意识到国货的制造和销售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于是发展国货的思潮开始在一些有识之士头脑中涌动。1912年10月参议院正式通过的《服制案》明确规定各种大礼服、常礼服、大礼帽等“料用本国纺织品”〔2〕。这一规定显示了政府对倡用国货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回应。20年代国货运动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性运动。30年代达到了顶峰,出现了一系列国货年运动。如1934年以妇女为主体的“妇女国货年”,1935年以爱国青年学子为主要力量的“学生国货年”,以及1936年由广大市民踊跃参加的“市民国货年”等。显然,国货年运动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固定模式和固定群体的定期化常规化活动。国货年的出现也正说明对国货的关注从妇女到学生,再到参与更广影响更深的广大市民,已经从小规模和短时期的运动形式发展到大规模和长时段的年度活动,无论是从规模来评估,还是从专业化程度,以及参与度来评估,国货年已经成为国民政府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