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依法治国与青年法学家的历史使命笔谈】编者按: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最近揭晓,中国人民大学王轶教授、中国政法大学于志刚教授、西南政法大学付子堂教授、武汉大学肖永平教授、深圳大学应飞虎教授、清华大学王振民教授、北京大学王锡锌教授、东南大学周佑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熊秋红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李秀清教授获此殊荣。为繁荣法学、弘扬法治,本刊特邀请十杰青年法学家围绕“依法治国与青年法学家的历史使命”的专题进行笔谈。他们立足学科前沿、聚焦学术热点,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观点,从不同层面探索了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治国安邦的真知灼见,饱含了青年法学家们践履法治、求索布道的法治情怀和深刻感悟,体现了他们以烛法明道、推法成务为己任的历史使命与现实担当,对于启迪广大法律学人的心智、开启法学研究的思路,坚定依法治国的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收稿日期:2011-02-10作者简介:王轶(1972-),男,蒙古族,河南南阳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民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法总则、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原理与民法学方法。从“照着讲”到“接着讲”王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70多年前,笔者一位著名的同乡———冯友兰先生在他的《新理学》一书中提出,哲学研究有“照着讲”和“接着讲”的区别。借用陈波先生的说法,“中国学术有‘照着讲’的传统,倡导和鼓励‘我注六经’,充斥着对前人、古人、洋人的顶礼膜拜,对过去典籍的崇拜和敬畏;但对‘六经注我’常加贬抑,从不倡导和鼓励‘接着讲’,谓之为‘不扎实’、‘肤浅’、‘轻狂’。所以,在中国,学问家多,思想家少;学者的作品中,评点感悟式的多,自创一格、自成体系的少。”[1]其实,何止是哲学研究!100多年前,当大清王朝终于意识到中国正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正式诏谕“预备立宪,维新图治”,以求变法图强时,中国的法律生态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剧变。大清民律草案的总则、物权和债权三编是由日本东京控诉院判事松冈义正负责的,而负责亲属、继承两编的陈录、高种、朱献文尽管是中国面孔,却分别留学于法国和日本。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事件,它代表着从那时起,曾经在相当长的人类文明史中担当着法律输出国角色的中国,彻底沦为了法律输入国。也正是从那时起,我们照着日本民法讲、照着法国民法讲、照着德国民法讲、照着瑞士民法讲、照着前苏联民法讲、照着英美契约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