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关公信仰的法文化解读———以关公显圣司法故事为中心王祎茗1赵晓耕2(1、2.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关公信仰在中国源远流长,从民间传颂的英雄人物到全知全能的神明,关公信仰在内涵上不断演变。关公显圣司法故事集中出现于明代,从而将司法职能赋予这样一个已经具有多重职能的神明,由明入清,司法职能又迅速从关公信仰中消退。从法文化角度解读这一变化,有助于从一个崭新的视角了解明清之际的关公信仰,同时也能借由文化层面的更迭更好地透视法律及其运行状况的变迁。关键词:关公信仰;司法;法律文化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75(2012)05-0041-08*关羽由人及圣,由圣及帝的神化过程在中国文化史上为人津津乐道;这样一个最初的英雄人物逐渐演化为儒释道三家共同敬奉之神的现象在宗教史上也比较罕见;而在民间信仰中,关公关二爷从战神逐渐变为门神、武圣人、武财神等身兼数职的“全能神”,其所辖领域从效忠国家的民族大义到普通百姓的家宅安定、科举题名、财利丰足等,几乎无所不管,无所不包。古往今来名将贤人辈出,而获此殊荣的似乎只有关羽一人。关羽并非完人,就其性格之缺陷的议论前前后后络绎不绝,但他却被从统治者到普通百姓、从汉人到满蒙藏人皆抬举至其他英雄豪杰无法企及的神坛,个中缘由思量起来颇具趣味。从关公显圣司法故事出发,以法律文化角度观之,对于关公崇拜的解读便可另辟蹊径,由此引发的对于法律、民间信仰和统治策略的思考则呈现出一片前人未曾涉足的崭新图景。一、正史和笔记小说的关公及关公显圣司法故事关公崇拜源远流长。关公信仰的传播不是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的单向过程,而是官方与民间互动的过程。官方从关羽其人的忠义品格出发,使其为正统文化中“忠君爱国”的思想护驾;但关公作为神灵在民间的影响力日益增长,其职能范围也日益泛化,很快就超越了官方所强调的“忠义”内涵。(一)官方记载中关公宗教地位的形成与逐步抬升宋代是关公崇拜纳入国家祭祀体系的重要时期。唐代关羽只是武成王庙中六十四个从祀名将之一,地位并不突出[1]。从宋代开始,关羽则享受到了皇帝赐庙额封王的礼遇。《宋会要辑稿》载北宋神14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总第133期)*收稿日期:2012-06-13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世俗法律秩序缺憾的神祇弥补”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XNH015)。作者简介:1.王祎茗(1986—),女,湖北仙桃人,中国人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