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等比数列的概念(2)》教学设计-------李德峰(一)教学内容等比数列的概念(二)教材分析1.教材来源本节课选自《2019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数列》2.地位与作用数列是高中代数的主要内容,它与数学课程的其它内容(函数、三角、不等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是今后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所以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三)学情分析1.认知基础:已经掌握了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一些性质。2.认知障碍:解决实际问题中,需要等差等比构造新的数列,思维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能根据等比数列的定义推出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运用这些性质简化运算②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列的等比关系,并解决相应的问题.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3.素养目标:通过推导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其应用,提升学生的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素养,通过利用等比数列的相关公式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素养(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用等比数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难点:等比数列的综合运用(六)教学思路与方法教学过程分为问题呈现阶段、探索与发现阶段、应用知识阶段(七)课前准备多媒体(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新课引入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1915年,波兰数学家谢尔宾斯基创造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品”,被人们称为谢尔宾斯基三角形,如图所示.我们来数一数图中那些白色的同一类三角形的个数,可以得到一列数:1,3,9,27,……,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等比数列.问题:在等差数列{an}中有这样的性质:若m+n=p+q,那么am+an=ap+aq,用上述情境中的数列验证,在等比数列中是否有类似的性质?提示在等比数列{an}中,若m+n=p+q,那么am·an=ap·aq.让学生类比等差发现等比性质教学环节:新知探究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常用等比数列的性质1.如果m+n=k+l(m,n,k,l∈N*),则有am·an=ak·al.2.如果m+n=2k(m,n,k∈N*),则有am·an=a.3.若m,n,p(m,n,p∈N*)成等差数列,则am,an,ap成等比数列.4.在等比数列{an}中,每隔k项(k∈N*)取出一项,按原来的顺序排列,所得的新数列仍为等比数列.5.如果{an},{bn}均为等比数列,且公比分别为q1,q2,那么数列,{an·bn},,{|an|}仍是等比数列,且公类比等差数列的性质,推导等比数列的性质。比分别为,q1q2,,|q1|.6.等比数列的项的对称性:在有穷等比数列中,与首末两项“等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