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学会运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现象。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等。2.物质和能量交换(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2)三大循环简图(3)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思考自然界中物质循环是双向的,能量传递也是双向的吗?答案自然界中物质循环是双向的,但是能量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生产功能(1)概念: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2)过程: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营养盐。2.稳定功能(1)概念: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2)碳稳定: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植物与大气的碳交换、海—气相互作用的削减,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3.作用: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思考农民种庄稼获取农产品,主要利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答案生产功能。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1.要素特点(1)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2.相互关系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判断1.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山地逐步侵蚀为高原,进而演化为平原。(×)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1.整体响应: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2.响应特点(1)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判断1.山地侵蚀为丘陵的演化过程中,植被由森林演化为灌草。(×)2.森林采伐后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有利于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探究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读“某区域地理要素逻辑关系图”,回答问题。1.将下列内容和图甲、图乙的字母对应起来。①生态环境改善②地表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