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新闻客观性原则一、“客观性理念”出现的历史背景第一、从19世纪中叶开始,政党报刊向商业报刊的转变。世界上的报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官报时期、党报时期、商报时期。在党报时期,报纸大都具有党派色彩,记者写新闻稿是不客观的,按照党派的观点需要来选择和报道事实,通常只选择有利于自己、不利于对方的事实加以强化,或者在报道对方的事实时添加较多的记者的批评性评价,以减弱公众对有利于对方的事实的理解。在这种情形下,新闻很不客观。处于政党论战之外的公众想要了解真实的情况,得同时对比几份观点对立的报纸消息,或通讯社的电讯稿,才可能较为全面地把握事实的真相。19世纪中叶前后,首先在美国和英国,报刊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政党报刊消失,商业化报刊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客观性的理念。传媒不再以党派的观点作为选择事实和加以报道的标准,商业化传媒的目标就是尽可能扩大自己的受众群,受众多了,广告就会多,经营才能维持。现在传媒的目的,是尽可能让绝大数人都能接受自己提供的新闻。通讯社则希望各传媒多多采用自己的电讯稿。因此,也要求记者把电讯稿写得适合所有传媒服务于大多数受众的目的。这样,在选择事实的时候,原来的党派选择标准必须变化,得考虑各种不同观点的人如何能够最大限度地都愿意接受我提供的新闻。这是客观性这个新闻工作的职业理念得以产生的大背景。第二、19世纪以来哲学认识论关于事物可知的信念得到确认。第三、传播科技的发展(例如照相术、电影、电视的出现等)支持着客观性理念。总之,19世纪中叶前后报业自身经营理念的变化、当时哲学观念的发展、传播科技的发展,都让人感觉,传媒和记者有可能把这个世界客观地反映出来。客观性理念在无形中形成。二、马克思所说的“一般的公正”“一般的公正”是与客观相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也可译为“共同的公正”,即在报道新的事实、争论的观点时,报刊一般应持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平衡的态度。报刊面对的每一事件都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看法,报刊本身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但作为社会性的传播媒介,要取得社会的承认,就不能只报道自己赞同的观点或偏爱的事实,而要尽量表现出公平的态度。“一般的公正”是报刊的一种形式上的姿态,就具体的关于事实的报道或描述而言,“公正”则表现为客观,即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全面反映。于是便出现了所谓“客观报道”。马克思把这种方式概括为“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恩格斯则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