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货币供求与均衡河北大学金融系第一节货币需求第一节货币需求第二节货币供给第二节货币供给第三节货币均衡及其实现第三节货币均衡及其实现学习目的和要求学习本章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对宏观货币理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为通货膨胀、货币供给等相关章节打下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大家了解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货币供给的不同层次、不同层次货币的创造过程及影响因素、经济活动的不同主体分别是怎样影响货币供给量的、不同经济学流派对货币需求的认识、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货币供求均衡与非均衡的表现和调节机理等内容,并能够运用相关原理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一些经济现象。第一节货币需求一种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把货币需求定义为:为完成一定的交易量,需要有多少货币来支撑。或者说流通中的商品需要多少货币来媒介它的交换,后面要谈到的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和费雪方程式就是这种类型。另一种是从微观角度出发,把货币看作个人持有的一种资产,把货币理解为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人们愿意用货币保留的财富量。从剑桥学派提出现金余额学说后,经济学家主要是从后一种角度来理解货币需求的。一、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1.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速度•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的流通速度这三个因素,与商品价格和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2.传统的货币数量论它的基本观点是:货币数量决定货币价值和物价水平,货币价值和货币数量成反比,物价水平和货币数量成正比。两个非常著名的理论:费雪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1)费雪方程式费雪认为,从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出发,商品交换总额与货币流通总额总是相等的。MV=PT或P=MV/T费雪在分析时认为,在短期内可以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不变的。T对产出水平也常常保持固定的比例,也是大体稳定的。所以货币量M的变化完全体现在价格P的变动上。即货币数量的变化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2)剑桥方程式剑桥方程式属于现金余额学说,是由剑桥的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庇古等人发展起来的。他们认为,人们的财富要在三种用途上进行分配:一是用于投资取得收益;二是用于消费取得享受;三是用于手持现金以获得便利。第一和第二种用途的财富会很快被消耗掉,无需以货币形式来代表。第三种选择,即把货币保持在手中,便形成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