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学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七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综合质量检测人民版.doc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学年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近代中国 资本主义 曲折 发展 现代社会 生活 变迁 综合 质量 检测 人民
专题七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综合质量检测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23年·肇庆模拟]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 3万担,1894年为11.388 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  ) A.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 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 解析:烟叶出口与国内战乱无关,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使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但不是反映烟叶大量出口的原因,故B项错误;烟叶大量出口能够体现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但不是对其出口原因的表述,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导致烟叶大量出口,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23年·厦门模拟]1889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官办必致亏本”。这反映了(  ) A.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 B.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 C.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 D.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主张商办而张之洞主张官办,故A项正确;盛宣怀、张之洞都是洋务派,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而不是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二者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而不是对时局的政见不同,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23年·玉林摸底]近代中国实业教育是伴随着洋务运动而兴起的,从“洋务教育”到“戊戌教育”,清政府在大、中、小学堂均未建立前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但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被时人戏称为“失业教育”。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B.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C.缺乏相应社会环境 D.学习西方层次过浅 解析:依据所学,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是缺乏相应的环境,因此民族工业发展缓慢不是材料现象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率先创办各类实业学堂”表明取得政府的支持,故B项错误;由于缺乏相应社会环境导致实业发展缓慢,由此带来“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的现象,故C项正确;由材料“实业教育毕业生所学非所用”可知由于经济上的实业落后而不是学习西方层次过浅,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23年·兰州模拟]在1895年以前,中国拥有的铁路只有微不足道的364公里,到1911年,清朝统治结束时铁路总里程达到9 618公里。这一现象说明 (  ) A.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运输业 B.中国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 C.西方列强在中国加大资本输出 D.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解析:清政府并没有重视铁路建设,故A项错误;19世纪末,中国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民间商人积极投身铁路建设,推动铁路里程的增加,故B项正确;西方列强在中国加大资本输出,有利于铁路建设发展,但不是铁路里程增加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铁路里程的增加出现在晚清时期,与辛亥革命影响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5.[2023年·洛阳期中]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起,上海出现了一批船舶修造和造船厂。不久,面粉厂、汽水厂、酿酒厂、制药厂和印刷厂、食品加工厂等一批轻工业相继出现;60至70年代,民族资本家开始投资重工业,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昌铜铁机器厂;80年代又出现了电厂和自来水厂。这说明19世纪中后期的上海 (  ) A.自然经济最先开始瓦解 B.已建立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 C.近代工业已经初具规模 D.已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 解析:材料反映出上海轻重工业都有所发展,近代工业已经初具规模,故C项正确。 答案:C 6.[2023年·大连模拟]1925年,华资最大的两家水泥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与华商上海水泥公司达成为期5年的联营协议。双方划定联营区域,在联营区域内约定销售比例和售价。这一协议 (  ) A.加剧了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 B.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 C.是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的结果 D.体现了国家的统制经济政策 解析:一战后,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为了求得发展,部分企业联合起来,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是一种抵制,故B项正确。 答案:B 7.[2023年·钦州模拟]1941年,国民党中央全会决议创设专卖制度,1942年,盐、糖、烟类、火柴等重要物品先后实行专卖。其主要目的是 (  ) A.发展官僚资本 B.压制民族工业 C.振兴民族经济 D.打击日本企业 解析:专卖制度的发展,有利于官僚资本的膨胀,故A项正确;压制民族工业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官僚资本的膨胀不利于振兴民族经济,故C项错误;在国统区,打击不了日本企业,故D项错误。 答案:A 8.[2023年·吉林市高三模拟]据记载,1935~1942年间,陕西共设立大小新式工厂150余家,平均每年建厂19个;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有59家,1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资本总额5 202万元,为民国前期新式工业资本总额的28倍。这表明抗战时期(  ) A.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 B.抗日根据地建设效果明显 C.西部地区近代化取得成就 D.政府加大中西部发展投入 解析:材料表述的是抗战时期陕西的工厂数量及资本总额较民国前期有较大发展,陕西位于西部地区,因此能说明西部地区近代化建设的成就,故C项正确。材料仅记载了抗日时期陕西的工业情况,无法比较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故A项错误;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而题干只是涉及了经济方面,故B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陕西工业的发展,未体现政府的举措。故D项错误。 答案:C 9.[2023年·大连市高三模拟]金冲及在《转折年代》中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中国社会的面貌: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副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材料表明(  ) A.中国获得了与美国平等的贸易地位 B.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影响依然存在 C.美国以其经济优势获得隐形的贸易特权 D.中国在中美贸易中处于不利的逆差地位 解析:材料1947年中美贸易的漫画中的长嘴鹤代表美国,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说明美国以其经济优势获得隐性的贸易特权,故C项正确。当时美国扩大在华经济侵略,中国不可能获得与美国平等的贸易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在中美贸易中处于不利的逆差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C 10.1946年11月,广州市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由市长证婚。参加者除要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外,还要提供医生开具的健康检查证明书。举行仪式时,男穿蓝布中山装,女穿长袖全白旗袍,手持花球。这表明(  ) A.广州人民观念先进 B.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 C.政府操控婚姻习俗 D.中国婚俗已经完全西化 解析:材料中的婚姻习俗和过去相比变化较大,不仅需要“婚姻注册许可证”“健康检查证明书”,婚服也变为“中山装”和“旗袍”,这表明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个例,不能说明广州人民的观念先进,A项错误;政府并没有操控婚姻习俗,故C项错误;D项中“完全西化”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B 11.[2023年·淄博模拟]甲午战争前,有人认为《申报》是中外流氓所办的报纸,但甲午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 B.江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 C.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 D.《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 解析:因为甲午战争战败后激发了人们挽救危亡的意识,故A项正确;《申报》不是地方性报刊,故B项错误;《申报》不是维新派所办,故C项错误;《申报》在甲午战争前影响不大,故D项错误。 答案:A 12.有网友爆料称,在青岛市乐凌路“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吃饭时遇到宰客事件:点菜时已向老板确认过“海捕大虾”是38元一份,结账时却变成了38元一只,一盘虾要价1 500余元。后来,青岛市市北区物价局对经营者处以9万元罚款。这说明网络 (  ) A.具有舆论监督作用 B.信任度较高 C.能够决定处罚结果 D.是民间反腐的平台 解析:网络传媒对社会有舆论监督作用,当出现不公平事件时,网络就会发挥它特有的功能,故A项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8分,第14题12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廷的铁路建设大致经历了排拒、接受、试办、争办的过程,这中间有断裂、有争论、有迂回曲折。甲午战争后,清廷朝野上下一致认为,兴办铁路是“方今切要之图”“时务要端”。1895年12月6日颁布上谕:由“各省富商如有能集股至千万两以上者,著准其设立公司,实力兴筑。事归商办,一切赢绌,官不与闻”,并强调:“著该督等,详加体察,不得有洋商入股为要。”但这种方式使列强难以容忍,他们乘清廷财政竭蹶之机,纷纷争当债权人,结果引起广大绅商及人民公愤。于是,1905年清廷又在京师设立铁路矿务总局,统一对铁路的管理,并颁布《矿务铁路章程》,要求各地铁路公司“集款以多得华股为主,无论如何兴办,统估全工用款若干,必须先有己资及已集华股十分之三,以为基础,方准招集洋股或借用洋款。如一无己资及华股,专集洋股与借洋款者,概不准行”。同时将批准举借外债的权力收归中央,明令凡举借洋款,必须由总局和总理衙门批准。 ——摘编自金士宣《中国铁路发展史》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对铁路的修建有了统筹规划,修建速度达到平均每年800余公里。“一五”计划指出:“随着国民经济的高涨,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邮电业,主要是铁路的建设,同时发展内河和海上的运输,扩大公路、民用航空和邮电事业的建设。”为此,1953年9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铁道兵领导机关。战时,铁道兵担负战区的铁路抢修、抢建任务;和平时期,主要参加国家铁路建设。新中国本着“勤俭建国,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在苏联帮助下,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其中就包括铁路建设。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铁路建设的差异及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说明与清代铁路建设相比,新中国成立之初铁路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析其意义。(14分) 解析:第(1)问,从资金筹集、铁路管理上分析差异所在;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原因。第(2)问,从国家计划、国际援助、统筹兼顾等方面概括其特点;从对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需要、制度优越性等方面分析其意义。 答案:(1)差异:19世纪末:富商集资商办与借款举办;20世纪初:利用列强,以中资为基础,允许外资入股,突出政府管理。 原因:19世纪末:《马关条约》的签订,巨额赔款,政府财政困难;洋务运动的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为铁路建设创造了条件;“实业救国”思潮激发了开明官僚、地主和商人的投资热情。20世纪初:义和团运动促进了人民群众的觉醒;政府出于缓和国内各阶层矛盾的需要;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政府出于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和平衡帝国主义国家间利益的需要;铁路建设关系到国防、民生,政府需要加强对列强修建铁路的限制。 (2)特点:统筹兼顾,突出铁路建设的重要性;政府指令,计划实施;与时俱进,利用军队建设铁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争取苏联的援助。 意义:促进了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政权;有利于沿线经济发展和国防的巩固;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