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案例“铬超标毒胶囊”事件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的节目曝光部分药用胶囊厂用皮革废料所生产明胶作原料。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综合检测中心检测确认,9家药厂生产的13个批次的药品,所用胶囊的重金属铬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规定2mg/kg的限量值,其中超标最多的达90多倍。尽管政府明令禁止将工业明胶用作食品药品原料,但是许多黑心厂家为了使用便宜一点的胶囊以降低生产成本,弃药品安全和群众利益于不顾,公然使用工业明胶制作药品胶囊。一些小工厂会把垃圾中大量的皮革下脚料,当作生产工业明胶的原料,因此明胶中含有大量的铬、铅等重金属,导致采用工业明胶做原料的药品胶囊也出现铬超标的问题。“铬超标毒胶囊”事件如今虽已渐渐平息,但我们仍该反思为什么铬超标的工业明胶得以流入众多大型制药企业?事实上从工业明胶以原料身份进入药厂,到“铬超标毒胶囊”被生产出来,再从药厂流向医疗市场,整个过程所涉药检、质检环节繁多。从涉案的制药企业自身因素来说,毒胶囊能顺利进入制药企业,说明这些制药企业在采购环节缺乏有效内部控制,对原材料采购进厂把关不严。包括胶囊、包装盒等在内,凡与药品有关的原材料,在进入药企后都必须按批次进行严格而繁琐的检查,其中就包括对重金属含量的检测。目前,监测食品、药品重金属含量主要是靠量子吸收光谱的方法。然而,由于检测重金属的量子吸收光谱价格很昂贵,少则数十万元,质量好的动辄上百万元,部分药企并没落实好这一要求,没有配置相应检测设备,从而为有毒胶囊流入从技术上提供了方便之门。这些药企因为自身没有条件,只能将重金属的检测委托给其它机构进行,导致检测结果和生产脱节,当检测结果出来发现重金属超标时,使用这些有毒原材料制作的药往往已经生产好了。采购管理是被掩盖得最深的管理死角之一,内控失效的采购流程中通常充满各种复杂的利益因素和人情关系。要构建有效的内控体系,控制采购循环中的风险,需要从组织设计、流程梳理、关键点控制、人员监督等方面入手,包括:明确采购原则,制定采购政策。制定的采购政策要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尽量避免单一化策略,既要有灵活的分散采购,又必须对重要的采购实施战略集中。资料来源:整理自(1)搜狐健康相关专题,http://health.sohu.com/s2012/jiaonang/#jianguan;(2)新浪网,《业内分析药用胶囊铬超标事件原因》,http://news.sina.com.cn/c/sd/2012-04-17/082824284100.shtml;(3)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