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态度与行为•一.态度的涵义•二.态度和个体行为•三.组织行为的态度类型和测量方法•四.态度在管理中的应用2一.态度的涵义•1.基本界定•2.态度的心理结构31.基本界定•态度: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对客观对象所表现的积极、肯定的或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行为是态度的外显。•指向性:态度主体(态度持有者)和态度客体(态度对象)•相对稳定连续性:理智者对于重要事物的态度,一旦形成不会轻易改变,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42.态度的心理结构•认知成份----对事物看法(理解、认识和评价,世界观、价值观)。•情感倾向----对事物的好恶,带有感情色彩和情绪特征。•意向成份---对事物的行为准备状态和行为反应。含有行为倾向。•关系复杂。一般三者协调一致。对工作重要意义,情感上,行为上。也可能不一致,“理智上,----但感情上----,因而行动上----”5二.态度和个体行为•1.态度一致性•2.认知失调理论•3.A----B关系61.态度一致性•人寻求态度之间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一致性。个体试图消除态度的分歧并保持态度和行为之间协调一致,以使自己表现出理性和一致性。•出现不一致,采取措施以回到态度和行为重新一致的平衡态。改变态度,改变行为,或者找一种合适的理由。72.认知失调理论•LeonFestinger1950年代后期提出,试图解释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失调指个体可能感受到的两(多)个态度之间或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不和谐。减少不协调,寻求使不协调最少的稳定状态。•降低程度取决于3个因素: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个人认为他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激励)。•不协调并不一定使人们直接寻求一致性83.A----B关系•早期研究: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逻辑因果关系,态度决定行为。•影响A--B关系的中介变量权变因素:态度与行为的具体性,可以增强A--B关系的相关程度;社会规范对行为的约束;问题中所涉及的态度的体验•自我知觉理论:行为是否影响态度?态度是使已经发生的事实产生意义的工具。9三.组织行为态度类型和测量•工作满意度: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工作满意度高,就有工作的积极态度。员工的态度,更多的是指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个人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工作绩效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工作投入度高,对工作有强烈的认同感。•组织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高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