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挫折与经济转型(1937—1949)第一节国民政府管辖区的经济建设与国民经济的崩溃一、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机构和经济政策的调整(一)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与基本废除不平等条约(二)经济机构的调整:加强战时经济事权的统一性和集中性•1.四行联合办事处•2.经济部•3.贸易委员会•4.交通部(三)战时经济政策的调整:国民经济转入战时经济轨道•1938年3月《抗战建国纲领》、《非常时期经济方案》•1.保证抗战物资需要的工业政策和物资统制政策•2.保证军事需要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田赋征实•3.反封锁的交通开拓政策系统纷杂、重叠分散的经济行政机构和政出多门的状况改变,加强了战时经济事权的统一性与集中性。二、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管辖区的经济建设与经济发展(一)大后方的工业建设与发展1.组织工厂内迁并恢复生产2.组织多种力量增加工业产品3.开设新厂矿4.1944—1945年工业生产的停滞5.工业结构的特点(二)发展农业的措施与农业现代化的缓慢前进1.增加农产品产量2.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a.粮食与经济作物增产的同时经济作物占比加大b.农村手工业的重建与改良c.农副产品商品率提高(三)交通运输业的大投资、大发展1.修筑两大公路网西北公路网与西南公路网2.开辟空运新航线莫斯科——重庆→重庆——香港→中印航空线3.艰难前进的航运整治航道与建造船只4.延长铁路线抗战期间,修筑铁路费用折合抗战前法币约2.33亿元,共2000余千米5.电信业务量空前增加电报线路4.5万千米,长途电路线路4万余千米,电台100余座(除军用专线)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财政调整与金融和物资贸易的统制(一)财政调整军费支出骤增,财政赤字逐年增加1.举借外债•苏、美、英2.发行公债•公债收入甚微3.调整税收•土地税、营业税、所得税、消费税、转移税和利得税4.田赋收归中央并改征实物•收效最大的财政措施5.专卖等其他收入•主要有盐、糖、烟、火柴等商品的专卖6.银行垫款•银行垫款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60%——87%(二)管制金融与反货币战1.金融管制《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非常时期安定金融补充办法》改组四行联合办事处及其附属的四行联合贴放委员会为四联总处2.治理通货膨胀收效甚微(三)物资统制与贸易统制1.统制物资《非常时期农矿工商管理条例》2.统制贸易年份海关贸易量19391741019401333019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