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立叶光学基本原理-2f和4f系统实验目的观测和了解2f系统中一个透镜对物平面的光场的傅立叶变换作用,计算栅格常数。观测和了解4f系统中两个透镜对物平面的光场的傅立叶变换作用及光学滤波。实验元件HeNe激光,平面镜,透镜,f=+100mm,白屏,光栅1,光栅,衍射物1,衍射物2,物镜(objective),20x,支架,尺子,实验步骤下文括号中的数字表示的坐标仅适用于开始阶段的粗调。――如图1摆放器件,建议光束高度130mm。――初期的调整,不需要E20x扩束系统(1,6)和透镜L0(1,3)。――使用M1(1,8)和M2(1,1)调整光路时,要让光线沿平台的x=1和y=1的直线走。――放置E20x和透镜L0(F=+150mm)在光路中,调整器件的位置以保证从透镜发出的光是平行光线,即随距离增大,光点不会发散。用尺子在透镜L0后1m范围内不同距离处测量光点的直径图12f系统检验其平行度,应保证不同距离处的圆形光斑的直径基本保持不变。――摆放另外的光学元件。平板支架P1(2,1)放在物平面,透镜L1(F=+100mm)放在焦距处(5,1),屏幕SC(8,1)是透镜后同等距离处,即构成2f系统。a)实验的第一步观察平面波(光斑),此时物平面没有放置衍射物体。依据理论,在透镜L1后的傅立叶面SC应该出现的一个光点。也称焦点。b)将衍射物1固定在物平面P1上,在这个过程中,要调整高度和截面的方位使光点通过一个宽度是0.2mm的狭峰。在屏幕上可以看到狭峰的傅立叶变换,即典型的单峰衍射图样(与理论比较)。c)将衍射光栅1(diffractiongrating)作为衍射物固定在P1上,在透镜L1后的傅立叶面SC上即为衍射图(theslitseparationcanbemadeusingtheseparationofthediffractionmaximaintheFourierplanesSCbehindthelensL1)。计算该光栅的光栅常数。将2f系统扩展为4f系统将提供的支架P2、透镜L2(f=+100mm)和白屏SC分别放置在距透镜L1一倍二倍和三倍的焦距处,此时即构成4f系统。(如右图)不带滤波器时的衍射图象1,将带有箭头的衍射物2安装在P1上,调整其位置,使得光照在图形的箭头处,记录下在屏上观测到的反置图形,并予理论解释;调整图象的位置,将其旋转90°,重复上述步骤。2,将箭头的图片换成国王的图片(衍射物3),让光束照亮脸部的轮廓,此时在屏上的图象是什么样的?3,将光栅2安装在P1,把屏分别放在一倍(P2的位置)、三倍焦距处,屏上的图象有什么不同(在三倍焦距时,可将屏绕轴旋转(接近平行与光的传播方向,能否在屏上观测到光栅图象)?滤波后的图象1,将光栅1安装在P1,在P2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