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022/6运河文化长江和大运河在扬州、镇江交汇,船舶在此出入江河,在扬州、泰州形成江北长江运口,在镇江、常州形成了江南长江运口。千年变迁,大运河江北长江运口,历经湾头、欧阳埭、扬子津、真州、十二圩、六圩等。大运河江南长江运口,历经丹徒、甘露港、大京口、小京口、谏壁。大运河长江运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重要内容。而做好大运河江北长江运口的文化展示工作,响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在梳理好江北长江运口的文化家底。江北长江运口的文化包括运河水道,埭、坝等水利工程与入江口、港口、渡口及码头等。本文从五个方面系统阐述大运河江北长江运口文化内涵,冀在对今后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有所裨益。一、江北长江运口的变迁是一部淮扬运河发展的恢宏史诗长江南北两岸地质结构的不同与长江北岸不断南移,造成了江北长江运口与江南长江运口的变迁呈现不同的特点。根据霍义平的《镇江长江运口文化兴盛浅析》与《大运河江南运口文化内涵初析》,镇江江南长江运口主要是运口的西迁。江北长江运口不仅有从湾头到扬子津、瓜洲的南迁,而且还有东至泰兴、西至仪征两边扩展的趋势。春秋末年,“当时的江岸大致在今瓜埠(今江苏南京六合东南)、胥浦(今江苏仪征西北)、湾头(今江苏扬州东北)、宜陵(今江苏扬州江都东北)、溱潼(今江苏泰州姜堰西北)一线。邗城的西南角滨临长江。”[1]“当时长江口是一近似喇叭形的河口,一直到圌山以上扬州附近,才见收缩。也就是说扬州以上江已形成,扬州以下为海湾形状,在骤然开阔的扬州湾内散布着沙洲。”[2]《左传》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杜预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通粮道也。”徐炳顺考证:“邗沟最初入江口门的确切位置至今确是个谜,但是可以初步推断在今天的湾头处。”[3]春秋战国以后蜀冈下江滩日渐淤涨,长江也逐渐南移。到了东晋永和年间(345—356),“江都水断,其水上承欧阳埭,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广陵城。”(《水经注·淮水》)邗沟的运口西移至今仪征境内。大业元年(605),隋炀帝杨广“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经过整治,“渠广四十步(约合70米),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这是邗沟建成后的一次大规模扩建。《资治通鉴》记载,隋开古邗沟“自山阳至杨子入江”[4]。笔者认为,扬子津具体位置在今扬州经济开发区施桥镇附近。唐朝诗人孟浩然的《扬子津望京口》:“北固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