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6期Vol.35-No.6百色学院学报JOURNALOFBAISEUNIVERSITY2022年11月Nov.2022傣族创世史诗中的印度神话元素——以《巴塔麻嘎捧尚罗》为中心屈永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文章以《巴塔麻嘎捧尚罗》为例,从三个角度阐述我国傣族创世叙事中所具有的印度神话元素:一是介绍傣族创世叙事中的大量梵语、巴利语借词,包括专有名词、神祇名、度量衡和数字等元素;二是通过分析史诗中英叭、帕雅英诸神的神格及其叙事,探讨其与印度神祇之间的关联;三是阐述傣族创世叙事在何种程度上吸收印度神话中的多层宇宙观、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结构以及火水风“三劫”等叙事元素,进而形成世界毁灭又重生的循环时间观。以《巴塔麻嘎捧尚罗》为样本进行剖析可以检视傣族文化的多元文化形态,并为南传佛教如何涵化傣族文化提供一个研究案例。关键词:傣族;创世史诗;印度神话;英叭;宇宙观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33(2022)06-0001-11我国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简称西双版纳)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简称德宏)是傣族的两个主要聚居地,两地有不同的史诗传统。目前,在西双版纳有《巴塔麻嘎捧尚罗》,在德宏傣族聚居地区则有《当甘帕》(傣文版名《创世纪》)和《甘琵甘帕》。这三部史诗都是贝叶文化的结晶,吸收了佛教所带来的印度文化元素。尽管印度佛教神话与印度神话二者的范畴有区别,但追根溯源都源于印度神话。印度神话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学界普遍将其分为几个阶段,即前雅利安时期的原印度神话,吠陀神话、印度教神话和佛教、耆那教神话。其中,印度佛教神话是同佛教宗教—哲学体系相关联的神话形象、人物和象征的总和,这一体系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产生于印度,之后广布于东亚、南亚、东南亚和中亚等地区。[1]16我国的傣族也因此吸收了印度文化以及佛教流布经过的东南亚文化。我国傣族具有丰富的史诗传统,但限于篇幅,本文重点以《巴塔麻嘎捧尚罗》作为分析对象。《巴塔麻嘎捧尚罗》是傣语音译,意思是天神最初创世的诗歌。该史诗长达13000多行,内容极为丰富,涵括英叭的诞生和开天辟地、英叭创造四大洲和江河湖海、众天神诞生、火水风“三劫”毁世界、布桑嘎西和雅桑嘎赛补天补地并创造人类与万物、诸天神制定历法制度、谷种的起源、人类大兴旺以及两个泐族女王带领子民南迁等叙事。通读这部史诗就会发现,其中含有许多外来的梵语、巴利语借词,有许多独特的神祇及其叙事,通过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