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比较”到“世界主义”—读项舒晨著《文化的哲学辩护》石福祁*对百年中国学术而言,新康德主义者E.卡西尔(E.Cassirer)的名字并不陌生。早在1945年,卡西尔的名字就随着郑昕先生的介绍第一次出现在了中文文献上。①在《卡西尔遗著》中,也记载了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张君劢先生于1945年写给卡西尔的一封信,记述了二人1929/1930年间曾在汉堡见面,并希望在美国再次拜访后者的愿望。②卡西尔真正进入中国学术界,实际上是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而发生的。1985年,卡西尔的晚年名著《人论》被甘阳先生翻译出版,一时间洛阳纸贵,成为当时的一个重要文化事件。尽管读者对卡西尔的热情很快随着海德格尔的到来而退却,但*石福祁,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现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现象学和文化哲学。①郑昕:《康德学述》,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页。在这里,郑先生将卡西尔所著《康德的生平与学说》列为编写本书时“获益最多”的三本书之一。②ErnstCassirer,NachgelasseneManuskripteundTexte,Bd.18:AusgewählterWissenschaftlicherBriefwechsel,Hamburg:FelixMeiner,2009,S.236.该信写于1945年3月2日,至少在该通信集中没有看到卡西尔的回信。另外,卡西尔于同年4月13日突发疾病去世。314外国哲学是从此之后国内对卡西尔的翻译和研究不断涌现,绵延不绝。卡西尔的大量著作被翻译了出来,其哲学的方方面面也都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他的名字已经随着“文化热”一并退出历史舞台,但对其思想的研究却正在国内学界持续深入下去。然而,在所有这些研究中,关于卡西尔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所做的严肃的、系统的对话,此前可谓付之阙如。在零零星星的论断中,最值得珍视的反倒是甘阳1987年给卡西尔文集《语言与神话》中译本撰写的《从“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代序)》一文。①我们知道,从康德哲学开创的“理性的批判”到他自己提出的“文化的批判”,这正是卡西尔在其代表作《符号形式哲学》中制定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是1920年代陆续出版的该书三卷本:第一卷《语言》、第二卷《神话思维》和第三卷《知识现象学》。如果说,第三卷的标题似乎还显示出,卡西尔是一名以知识问题为研究对象的“新康德主义者”的话,第一、二卷的标题却暴露出,卡西尔正是把一些在正统哲学中被视为“非理性的”“前逻辑的”对象纳入了“批判”的靶标之内。正是在这里,甘阳敏感地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