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卷第6期(2022)Vol.27No.6(2022)收稿日期:2022-03-07基金项目: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网络多人交际中冒犯的语用研究”(NWNU-SKQN2021-05)。作者简介:陈倩(1981—),女,甘肃兰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从及物性系统对比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红楼梦》中刘姥姥和王熙凤为例陈倩1,瞿瑶2(1.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兰州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为视角,在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环境成分及其评价价值的框架下,对比分析了《红楼梦》中刘姥姥和王熙凤人物形象的差异,旨在证明作者对及物性系统的选择和运用对表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关键词:及物性系统;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环境成分;评价价值中图分类号:H0-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22)06-021-05引言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及物性系统为理论框架,着重分析《红楼梦》第六回中“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片段。希望通过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心理过程以及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评价价值来反观刘姥姥和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以及两者形成的强烈对比。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有规律的资源,是与意义相关联的可供人们不断选择的若干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网络[1]。同其他形式的语篇相同,文学作品的语言也是作者带有目的性的选择的结果。通过对语言系统作出的选择,作者可以向读者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和对某个人物形象的评价。一般认为,作家对人物形象的评价按照“态度—介入—级差”的评价系统模式进行。态度即作家借助小说中人物形象有意识地传递自己的意识形态,介入是作家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主观或客观态度的过程,而级差是测量介入和态度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对人物形象的评价是人物形象得以形成的基础[2]。一、及物性系统及物性是表达概念功能的语义系统,是关于小句表述过程类型以及所涉及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系统网络。传统语法认为,动词是及物性研究的对象,后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将及物性研究提升到小句层面,涉及到过程、参与者、环境成分和语义,并提出了及物性系统所涉及的六种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process)、言语过程(verbal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process)[3]。(1)物质过程表示...